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终于理会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基础教育阶段应该着重在抓好学生的学习基本功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的加快,学生的“双基”教育不但不能被忽视,反而应当加强。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客观合理

    有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宗旨,是“灵魂”。要想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就要在总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的具体情况,制订好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确保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机动实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最佳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

    二、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途径――言语实践

    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都是围绕主旨的一个有机整体,有明确的思路、清晰的线索,不是简单的字、词、句、段堆砌,而是有机组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各自独立,也不能剥离出来孤立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综合分析理解。汉语与英语最大的区别就是非常注重言外之意,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截然不同。言语实践是一种感悟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细细品味语言形式中的丰富内涵。

    [图片0]

    三、做好语文教学目标评价

    素质教育理论下,首先,必须摒弃唯分数至上的思想,要用新的评价工具、新的评价机制,多方位、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其次,要积极提倡形成性评价,不唯结果,要注重过程,让评价激发师生的活力,成为促进教与学的动力。不搞一刀切,要在过程中多次评价学生,让多次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第三,要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评价个性化,评价中注重个体的参与,从而促进“自我”的内省与反思。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有亲和力,让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图片1]

    二、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放开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撒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课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三、教师要运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还可以运用竞争方法,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落实语文教学“双基”目标

    一、注重课堂品德情感因素的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植于情感,众多的语文篇章教学素材,无一例外的在教学生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这是教材编辑者的良苦用心,我们必须让学生的身心在文本的解读中受到陶冶。使他们认识的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自己应当怎样去走自己的人生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也是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训练的质量,旨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辅以准确、恰当地指导,使朗读效果尽善尽美。那么在朗读准确、通顺、流利、轻重和节奏标准的同时,把握语气,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如二年级《泉水》这一课,具有“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设计了以读为本的主线,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倾吐自己的情感,感受到全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

    二、落实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是工具。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字、词、句和必要的语文常识的积累,是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基础。识记并会使用足够量的汉字,掌握语文表达的基本规范和逻辑,知道一定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能规范清楚的书写汉字。这是一个社会公民必备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就要要求学生多写字,写好字,引导他们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诵背经典美文的重要。学生把书读熟了,背会了,积累多了,语文积淀也就深了。

    三、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人用于交际和表达心理活动的重要工具,而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生理缺陷和语言环境对其影响颇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语言表达清楚、准确、流畅、有条理性,规范课堂普通话,坚持进行说话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发言,善于讲话。要通过听听说说,看看说说,画画说说,想想说说,玩玩说说等教学形式,侧重说一句话到几句话,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说清楚,有感情,做到说写结合,从说到写先说后写,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