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终于领会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落实情感目标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时机,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介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落实情感目标方法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图片0]

    二、在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中落实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提高情感素养

    (一)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

    一方面,语文教师只有热爱教学工作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安心工作,才能一心钻研教学,寻求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认真研读文本,仔细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并内化成自己的情感;才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丰富情感。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内心、贴近学生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优等生”“后进生”都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二)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其中包括文学理论、语言学、文字学等。众所周知,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教师良好认知知识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落实。其次,语文教师也应该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丰富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民俗知识、科学知识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掌握好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书籍,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关注时事政治,当在教学中再碰到此类知识,学生问到此类问题时,可以迎刃而解。最后,语文教师还应该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特点拟定恰当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帮助情感目标的有效落实。

    [图片1]

    (三)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态

    一线教师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时不灰心丧气,能够迎难而上。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良好的心态能够帮助教师正确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近几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社会上频繁出现“教师辱骂殴打学生”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的心态失衡造成的,因此在工作中,教师要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遇到问题时以平和的态度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比如在碰到比较调皮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时,教师要能够认识到每个学生不可能十全十美,要耐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遇到学生成绩不好的时候,要认真反省自己,找出自己和学生共同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不要一味地埋怨学生“笨”;在处理问题和家长产生冲突时,能够多站在家长的角度上考虑一下,及时交流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落实情感目标技巧

    结合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感恩的心

    如今的“90后”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亲人的无私呵护和辛苦付出是理所当然,没有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回报。这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教师要结合课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表示对亲人愧疚和忏悔的文章。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似乎是母亲无意栽种的,但是那时候“我”已两腿残废了。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母亲对合欢树给予的希望,很明显也隐含这对“我”康复的希望。母亲不惜劳苦为“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采用了各种方法给“我”治疗。当真的认识到,“我”的腿不可能康复的时候,又开始为“我”写作到处借书奔波。

    我们看到这位母亲在操劳和为儿子担忧的折磨中,49岁就猝然倒下。当儿子成功了,想让母亲欣慰的时候,母亲却永远也听不见、看不到了。作者每每想到这些,总是心痛万分。“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是作者内心愧疚的排遣方式,更是一个儿子深深地忏悔之情。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在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中亲人的点滴关爱,善于从小事发现父母的无私付出,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更要体恤家长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结合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今的社会风气浮躁,许多人为了一夜成名不择手段。而社会舆论的不良趋向导致一部分人不以为耻,反而趋之若鹜。比如,凤姐、芙蓉姐姐之流,为出名不顾廉耻。还有一些人为出名参加一些选秀、娱乐、甚至征婚节目,比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还有那个叫范遥的征婚男。

    都是以病态的心理取悦他人,博得出名度。学生年纪还小,对这些现象还没有是非分辨能力,很容易去效仿。教师要结合课文及时针对这些不良的现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恰好是借对“病梅”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那种摧残人才、压迫人才、以“病态”为美的不良社会风气。教师要借助这一课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