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构建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观念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呼唤,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实施生本教学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实施生本教学
[图片0]
一、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喜欢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喜欢语文,其语文成绩自然要好很多,而一些学生对语文课程兴趣了无,其语文成绩就要差很多。原因何在?其实,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那就必须让学生喜欢语文,因喜欢而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首先,注重和谐课堂气氛的创设。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并平等的对待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积极而主动的进行学习,有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有喜欢语文过渡到主动学习语文,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其次,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以《燕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导语如: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然后幻灯展示燕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提出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来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在欣赏图片中思考问题,在阅读中分析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提倡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构建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以考试为方向标,课堂中多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种以知识点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方式较为机械,学习效率不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倡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本化教学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提倡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首先,注重层次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去年的树》的教学为例,以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以问题“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讨论,这样才有利于课堂的不断深入。其次,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
以《鸟的天堂》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此时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精讲如: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掌握些什么。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练习促进发展
生本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是定位于盲目地追求全体学生的一致性发展,而是要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的引导,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最终促进全体的共同发展。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点,那就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制定练习,从而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首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出相应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而B层和C层稍次之。其次,根据层次而布置针对性的练习。分出层次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层次以必做题和选做的方式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或作业。如A层学生需要完成8个选择题,而B层则只需要完成6个,C层完成4个,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相应的选择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较好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学生在完成了必做题后选做一些题,教师可根据这些学生的完成进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学会主动学习。
小学语文生本教学如何实施
一、语文训练“生本化”
语文训练“生本化”要求教师训练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学生一旦会用,终身受益,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就变成了自主学习。
学生写生字时,每个生字至少组两个词,一个是课文中带这个生字的词语,为的是熟悉课文;一个是课外生活中常用的,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初步了解与这个生字相关的词语、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给予树》为例,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引导,本班学生已基本能熟练按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因此,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收获时,有学生用形近字区分、同音字记忆的方法说出如何识记生字表中的生字,如“予――矛”、“担――但(胆)”、“买――卖”等。就这样,这一课生字表中共24个生字,在很短时间内,学生不但复习了以往的知识,还记住了新学的大部分生字。
此外,对于个别学生没有提到,但易读错、写错的生字就成了我们重点指导的生字。如学习本课“立即”的“即(jí)”时,当时有学生提到了形近字“既然”的“既(jì)”。这两个字,不但字形,连字音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分不清楚。怎么办呢?当我把方法告诉学生后,学生恍然大悟,大部分都能将两个字分得清清楚楚。其实,这两个字就像双胞胎兄弟,虽然长得像,但只要数一数,右边是两画的读第二声“jí”,右边是四画的读第四声“jì”,右边的笔画数与声调相同。这样,既记住了字形,又区分了字音。经过一次次引导和训练,学生逐渐明白了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生本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25课《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文中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知道爬山虎不是像人一样左右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扒住墙,再长一只脚扒住墙,这样铺满墙。教学中除了采用实物演示方法及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录像外,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首先让学生精读文章第3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然后从学生几十张不同作品中有选择性地将几张分别放在展示台上。不用我评判,孩子们可对照课文有关内容看爬山虎脚的位置画得是否准确,样子像不像,颜色是否恰当等。在孩子们的评判过程中,相机板书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等表明爬山虎脚特点的主要词语。
这样,在充分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基础上,在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孩子们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时,我将黑板假设为一堵墙,分别拿墨绿、草绿的彩色粉笔画出了一根茎和几片嫩叶,告诉孩子们把自己的小手当做爬山虎的脚,让他们上台演示爬山虎怎样爬的情景。经过小组讨论、推荐,有几个小组依次上台来了,表现都挺不错。其中有一个小组的演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同其他小组那样选一个代表上台,而是全组四名同学都上台来了,只见八只小手依次演示着爬山虎爬的过程,从他们的表演中大家不但看到了爬山虎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爬满整个墙的。一节课,孩子们读、思、说、画、演,既动口动脑又动手,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了知识。
谢觉哉曾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学内容生本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习方式“生本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生本化学习方式,如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事实证明,合作学习及其他一些教学策略都是卓有成效的,可以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能力。
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中展现了一幅十分动人的春景图。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愉悦的心情。理解诗的大意并不是什么难题,主要是一时难以正确感受诗人的心境。为了帮助学生抓住季节特点观察景物,教学中,我先不急于让孩子们理解、挖掘诗中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的美,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会用什么方式将见到的美景告知他人?
小组交流时,有平日喜欢阅读的孩子说出了一大串描写春日美景的优美词句;有爱好摄影的孩子说准备第二天带几张照片给大家看看;有计算机掌握得好的孩子说要上网下载些图片和资料;善于口头表达的孩子正摇头晃脑地即性作文……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们多少都有些收获。回到诗中看看诗人如何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他见到的春日美景的。再小组交流议一议。诗中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的美景就如一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团体合作的优势,这就是小组学习的成效,集思广益,为挥特长,各尽所能。
四、拓展延伸“生本化”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如能注重学习的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在自主、快乐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将更有利于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妈妈的账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感受到妈妈无声、无私、无价的爱,同时结合单元习作训练点――“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后时,我设计了如下想一想、写一写的拓展延伸:1.妈妈的账单与小彼得的账单仅仅体现在金额上的不同吗?2.当小彼得读着妈妈给他的账单时,他会想到些什么?3.小彼得羞愧万分地走近妈妈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4.你从哪些事中感受到了父母对你的疼爱?在第二天课堂交流中,学生谈论着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局限于生病时对自己的照顾、下雨时为自己送伞这类事例。
有的发现家里吃的鸡蛋有两种,爸爸妈妈总是想方设法把土鸡蛋给孩子吃;有的留意到妈妈凌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先烧开水,是为了让孩子喝到新鲜又不太烫的温开水……有了这样的发现与感受,再让他们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设计既与课内知识相联系,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求知空间,不仅深受学生青睐,而且将语文学科知识能力与情感体验有机渗透、结合在一起,加深他们对教材内涵的理解,激发他们想象,增强每一个孩子对爱的感受。
小学语文生本教学怎么构建
一、应该准确的设定学习目标
教师想要让学生有动力的进行学习,就应该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一下子将目标定位的太高,应该先明确一个长期的学习目标,之后围绕这一长期目标按照阶段发展制定短期目标,这样当学生完成一个短期目标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距离长期目标更近一步。另外,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一差异性,之后制定出既能满足学习好的同学的需求,又能照顾到学习不好的学生,同时还能兼顾中等的学生的目标,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知识学习中。
[图片1]
因此,教师在实际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因人而异,确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一些拓展训练,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从基础开始,帮助学生一点点的进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想要做好上述工作,就应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并对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考虑,以此来保证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不会出现偏差。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情况进行预测,并制定应急方案,进而确保课堂教学可以顺利的进行,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二、科学合理的设计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主要是按照两个导学、互动策略以及展示方案的模式来开展的。其中的第一个导学,主要就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进行理解;第二个导学主要是指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环境进行品评,在此导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综合培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中,让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是核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所进行的引导启发工作,都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语文语言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两者可以相互渗透,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便利。
三、要适当的进行课堂展示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通过适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并在长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独立解决,并将其和旧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展示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是贯穿始终的,当学生进行展示的时候,应该杜绝雷同式的回答,如果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来思考问题,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依然无法找出正确的思路,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点出关键之处,让学生可以准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课堂展示。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通过点导的技术,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所具有的价值,与此同时,再让学生进行展示,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阐述出自己的观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它同学来进行解答,以此来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沟通,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展示中。
四、应该灵活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留出学习的时间,以此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和教材的距离,进而促使学生可以真正的喜欢上语文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所尊重的,并且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上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生本型课堂应如何落实
一、通过设问启发,逐步深入理解
语文知识不但涵盖面广,需要注意的细节也比较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就不能笼统地讲,要能抓住细节问题启发学生深入认知,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薄物细故了解知识的每个角落,系统地掌握一堂课的知识脉络,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比如在教学西师版《游漓江》时,我们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在精讲部分,我们抛开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讲解,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通过问题来驱动学生思考知识细节:①作者描写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②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③作者写漓江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设问,就能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细节,然后经过认真品读和思考,学会巧妙的写景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结合自身体验,完成能力生成
学习知识不能光死记硬背,要能注意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来让他们感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西师版小学教材都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筛选的经典文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善于抓住学生与知识相近的体验点,从而启发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学习和认知。
这里还拿《游漓江》教学为例。这是教学生掌握写游记景观的经典文章,客观地说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游漓江的经历,但是都有过其他类似的出游经历。我们就可以启发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出游经历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①仔细阅读课文,先捋顺作者的写作思路,描摹角度;②认真揣摩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来写漓江景物特点的,我们从中能学到那些手法;③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出游经历,尝试以本文为蓝本写一篇游记。如此引导,让同学们不再置身事外,唤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才能驱动他们根据需求深入学习文章的描摹技巧和表达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陶行知说:教材只是个例子。如果不能结合自身体验,学知识就不会深入,就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可见,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才是实践新课程生本理念的必由之路。
三、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读者顺着作者的思想之路领略思想风采的重要手段,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如果小学生阅读能力都无法达标,就无法提升其对语文的教学能力,更无缘感受语文的魅力,至于作文写作必定是奢望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同学们语文课堂吸收率的重要途径。一个喜欢阅读和会阅读的学生,他的语文学习的能力也一定会很强,语文素养一定会很高。老师应该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同学们密切和文本的关系,有感情朗诵在反复的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字运用的技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比如,六年级经典文章《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读后回味无穷,齿颊留香。作者对初春的山、水和太阳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用“山朗润起来了”来描写春光明媚、积雪消融、嫩草新绿的请假,显得十分滋润和清爽;通过拟人化“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的描写抓住春阳的神韵特征,来表达春天的温暖,真是精彩妙笔……对于如此经典的文章,让学生静静地阅读和回味才能走近作者的心灵,才能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情感。
四、通过互动交流,完成知识扩散
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没人一个苹果,你一个观点我一个观点相互交换就每人两个观点。由于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同学们学到的知识点也不同,这就好比“盲人摸象”可能初次学习各自认知到知识的冰山一角。为了完善认知,我们就要鼓励同学们通过互动、交流来完成知识扩散。
在学习《游漓江》时。同学们经过问题启发和分析,学习到了一些写景技巧,但是每位同学可能学到的是自己比较有感悟的一个角度,为了完善学生认知,我们就要给让大家留出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①写美景需要用比喻,本文就根据山峰的特点分别比喻成宝剑、竹笋和屏风。
②重点写斗鸡山和画山时,用动态的比喻写静态的景物,给人印象非常深刻;③有同学提出可以根据作者的描写将漓江的景物画出来……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适时给予启发和补充,这样让同学们深入交流和讨论就强化了对景物描写句的认识和理解,潜移默化生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