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总算理解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思想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与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修心立品,提高语文素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语文教学方法。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变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师生讨论等方式把课文理解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教学《屈原列传》时要让学生明确全文中的议论部分寄托着的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司马迁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之前,这些人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通过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叙述史实中饱含着的强烈的爱憎感情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进取精神和改革现实的积极意义。

    [图片0]

    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渗透道德思想教育

    一、教材是载体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最新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课标为指导,在内容的选编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审美情趣和未来意识兼具,具有浓厚的语文学科的魅力。文章的题材空前丰富,涉及到古今中外许多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与作者。所选作品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为了对课内学习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还编选了一套与之匹配的语文读本,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图片1]

    二、课堂是途经

    语文课是使培养人文精神的最好媒介,我们要在学生心灵里撒上人文精神的种子。叶澜先生曾讲过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工具性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生命的真实境况中来。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教学戏剧,是对生活重新诠释和理解。议论文的学习让我们善辩。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

    三、拓展与专题,走向人文精神大世界

    指导学生共同针对某一个阅读对象,进行拓展与专题阅读,阅读后的讨论交流。例如在“认识鲁迅”的课外阅读中,通过“范文式”阅读教学后,了解了鲁迅的求学经历,兄弟如何分道扬镳,与许广平的相爱,领导左联文化运动的艰难等,又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信等,再推荐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让他们去阅读理解,同时,又针对《收获》上“走近鲁迅”的大讨论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鲁迅有个感性与理性并有的认识,最后在期末举行“我所知道的鲁迅”讨论会,各自交流学习心得,求大同存小异,各有新的领悟,使这一较完整的阅读活动获得较为圆满的结果,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指导中,能获得较多的阅读的收获,成果以及阅读心理的愉悦和满足,这似可称为快乐阅读阶段,是自主自由阅读的开始,对学生终身教育很有好处。

    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1 以学习唐诗宋词为突破口,渗透传统文化。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易于诵记,启人心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唐诗宋词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能使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如在教《示儿》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进而深入品读诗歌的潜在意蕴。

    2 以阅读教学为主要途径,渗透传统文化。

    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高贵品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另外,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古代经典的诵读,让他们在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道理。教师要不断提高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

    3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华。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盛会。端午节时,开设“屈原专题讲座”,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通过读屈原的作品,讲屈原的人生,评屈原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屈原的伟大人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佳节之际,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望月怀人的古诗在课上交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