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定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既是语文教学的最初出发点,又是最终落脚点,它直接影响师生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和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语文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
一、关于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是特殊的。一般的教学目标显得笼统而抽象,而特殊的目标则是明确而具体的。对于学习活动的促进而言,特殊目标比一般目标更为有效。有研究指出,确立了特殊目标的学生比那些只有一般目标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时,既要注意确定一般的学习目标,更要注意确立特殊的学习目标。
问题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没有把一般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严格区分开来,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指向意义。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同一篇名作,可在小学教,也可以在中学教,还可作大学教材,区别在教学目标不一样,目的要求有高低之分、繁简之别。也正由于综合性强,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写作方法到语言表达,可教给学生学习的很多,因而要特别重视目标的特殊性。
[图片0]
二、关于目标主体性的问题
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师热衷的是教学方法。看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观课者关注的也多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彩。在“教什么”和“学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基于教师教的学”仍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强势引导下,慢慢地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兴趣,丧失了探究和质疑的勇气,最终成为了语文老师的影子。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仔细读读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目标成为了教师的“专利”。比如某教学参考书关于课文《山中访友》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谁培养?显然是老师培养学生。如果在这一目标前加上主体,即可以明显看出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像这样的主体错误的表达方式还有:“使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懂得文章蕴含的道理”等等。目标主体误认为是教师,这样就会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结果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目标的达成。
落实三维目标
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图片1]
注重课堂评价
美国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他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可见,课堂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它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箭’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知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
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有许多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好动,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造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和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客观合理
有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宗旨,是“灵魂”。要想强化教学效果,就要在总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的具体情况,制定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确保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机动实施,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佳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
三、注重有效的活动,落实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师生双方都活动起来,形成互动的态势,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才是有效果的课堂。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引导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就是重视结果的体现,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不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教学,绝不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和学的方法。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决定效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法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让他们发言,谈谈对课文的思想、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另外,老师还要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不管知识多么渊博的老师,他的知识都是很有限的,仅靠老师教给的知识,今后进入社会是不够用的,所以,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练就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