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如何促使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能力呢?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当前我国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课标与以往的数学大纲相比,在形式上已经不再以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主,而是集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教育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它明确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与过去只注重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对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要纠正这一倾向,不仅要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几方面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应在情感与态度上提出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
[图片0]
2. 认真研读数学教材和参考书,领悟编写意图。目前,已注册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教材多达九套,尽管是按同一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但由于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不完全相同,所以在编写顺序、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要求我们教师要通读整个教材,了解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真正领会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比如说,人教版初一课本中的统计与概率部分,在课堂和课外习题部分安排了学生合作探索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活动获取知识。如果我们不去认真阅读参考书,可能就会削弱学生的活动。而当我们仔细阅读参考书后可以发现编者的意图:一是这部分内容涉及数据收集、分析等全过程,最适合开展合作探索活动;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接触过一些不确定的现象,对随机性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找出规律,从而会产出很多错误认识,而研究表明,教师的讲解对克服这些错误认识效果甚微,只有学生用自己亲自收集到的数据否定自己的错误认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当我们体会到编者的真正意图后就会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真正实现新课标“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的要求。
广泛涉猎数学教育的杂志和网站,吸取他人精华,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由于数学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利用杂志和网络与自己的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将极大地促进和丰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比如说,有的老师将精心设计的课件传上网络供大家随意使用,有的教师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展示出来供大家探讨,这些既使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进行课堂提问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敢说
目前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岂敢说话,这时做为教师首先得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说话环境。在课堂上让学生觉得跟老师能够亲切、融洽的共同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打破习惯势力的消极影响,在实践中敢于打破定势,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成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善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重要的部分。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比赛的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1]
掌握方法,善于提问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其实,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2、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
3、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当教师讲述完这一故事后,学生必然会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知欲,在这一欲望的驱动下,他们肯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之中,从而使数学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教学课堂进行问题设计
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经常会预设不少问题,企图借助问题来不断刺激学生思考,让问题贯穿课堂,从而有效串联所学内容。但是在平时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的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更加具有指向性,但趣味性不够;而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设计的问题趣味性强,但是问题的目标指向性和呈现的层次性上有明显的不足。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深入研发文本和课程标准,从而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乐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我抛出“一个成年人的体量在一次测量中只有10千克,而且测量完全准确”的问题,学生顿时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的体重都超过了10千克,这违背了生活常识。然后我引导孩子阅读书上的“你知道吗?”读后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这人是个宇航员,他在月亮上的体重是地球的1/6,他的真实体重原来是60千克。这样的问题既充满了乐趣,又指向课堂学习目标,可谓一举两得。
数学问题的核心要素
调查表明,孩子们对于数学问题的难度、是否有趣以及老师提问的方式和问题如何进行探究都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要让问题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以便让孩子们跳一跳才能够到,从而享受到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获得扫除困难后的成功体验。教师还要让问题变得有趣,才能够激发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的内容时,我投影出示情境:买相邻的电影票;
而后投影出示问题:有多少种买票的方法呢?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充分放手让孩子们进行大胆尝试,孩子们小组合作去尝试不同的买票方法,力求做到不遗漏又不重复,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步骤终于找到了覆盖问题的本质,弄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头脑中完成了对于覆盖问题的建模,而后我又出示几道新的问题让孩子们进行思考,引导孩子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是孩子们乐于探究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思路逐步变得清晰。他们长时间地得到针对性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模式,从而让自己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