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级中,难免会有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这些学困生中教师所花的时间、精力,可以说也是最多的。因此,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而又重要。只要我们多了解、多关注、多引导、多联系、多鼓励这些学困生,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希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困生自卑心理如何克服的相关内容。
学困生自卑心理如何克服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卑是一种任何人都具有的一种性格缺陷,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存在。人在一步步的自我认识中,会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己的信心,信心带来自信。而自信跟自卑对立,一个人的自信越强,反过来自卑就越弱。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放弃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使之符合现实可能性,是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那么达到这种目标就是对自己的激励,今后努力的动力就会更大。换了一个新环境,就应该把自己重新定位,切不可仍然以以前环境中的自己所处地位来认定自己。
对自己的定位应建立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记住,不要什么都一味地与别人比高低,不要过分敏感别人对你的评价,更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会给你一个好的评价。 多看一些心理学上的书籍,以利于更好的认识自我。
[图片0]
从行为上改变。心态影响行动,反过来,行动影响心态。当人积累了足够多的积极的行动之后,人也会自觉的变得积极起来。多做开阔心身的活动,如跑步,远行。运动能加快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运动的时候的心跳加快,身心活跃,消极的情绪会得到舒缓。
学困生自卑心理怎样克服
偏心看待学生。 学生不管是优良的, 还是个别的,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 那样的缺陷和同伴。做教师的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好, 就对他的缺陷和同伴视而不见; 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个别就夸张他的缺陷和同伴, 认为他一无是处。要晓得学生是在犯各种同伴并同之妥协的历程中长大的,。
这个历程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世上无完人,所以看待犯同伴的学生, 要先看他的提高, 他的长处, 让他熟悉他心爱的一面,与众不同的长处。人的开展是不均衡的, 不能因为他的学习不够优良就否认他。要勉励他的长处, 每个人都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信赖他会战胜本人的缺陷, 获得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欲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赏识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赏识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困生身上寻找和抓住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赏识和表扬。
唤起他们为成功而努力的自信和勇气,使他们想学、会学和乐学。多互助,多讨论。把学生分成一帮一互助小组,把偏科的学生编到一起,实现双赢。课前,互助小组奇特预习,找到疑点,难点作为课上听课的重点;课上相互讨论,问题在老师的资助启发下让他们自己处理;课下奇特总结,并在理解的基本上去运用。
孩子自卑的原因
学校考试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人本来就有智力上的差异,可学校不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一味的要求学生都必须学习好,教师看不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孩子的要求过高,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要求,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心里认为自己就是差等生,变得不再爱说话了。
同学和小伙伴造成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小伙伴同学经常在一起玩耍,会一起做很多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表现的不好,小伙伴就会取笑孩子,说:“真笨”“真笨”,在伙伴的指责下,抗挫折能力低的孩子会很快变得冷漠,自卑,胆小。
孩子自身的缺陷让自己自卑:自身有缺陷的孩子,比如:口吃不清,唇腭裂,脸上有伤疤,残疾等,这样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自卑,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承受不同人异样的眼光,总感觉自己和其它孩子不同,心理上备受煎熬,逐渐变得自卑,孤独。
[图片1]
多次的失败造成孩子的自卑: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毕竟是比较弱的,承受不了太多次的失败,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太多了,会让一个人失去信心,不再相信自己会成功的。孩子在失败的打击下会感觉自己是不行的,随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我们怎样克服学困生自卑心理
班主任与学生多沟通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详细了解分析引发厌学的原因,多和学生谈心,采用耐心的引导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贬多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戒骄戒躁。避免大声批评责骂学生,学生处于成长期易产生反感,从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抑郁症或伤害自己或他人。多跟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
与班级任课老师进行沟通
并不是每个学生在每个学科上表现都厌学,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多跟任课老师多沟通,了解学生的课堂情况。对于学生厌学的课程看看能否适当减轻课业负担。另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利用学科的特点,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行为等。
学校多开展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很大程度上环境对学生心理会有影响。可以通过学校和班级活动、举办心理讲座等,消除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