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总算清楚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放开来

    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放开来?在对学生鼓励和激励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建立的融洽关系中使学生感到轻松。教师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过程中,让学生自学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态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有效教学一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绝对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教师的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我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为学生创设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我的教学中,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愉快,学得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图片0]

    (二)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学生的心理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既渴望被别人肯定,又对教师的要求充满叛逆,形成了一个矛盾体。教师要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运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和学习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欲望。

    在学生遇到问题感到语文难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通过克服困难来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他们不断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对语文的学习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用批评来解决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对语文教师和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会没有信心学好语文。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少对学生进行批评,使学生能在积极的心态中不断进步。

    语文有效教学二

    1.“动”在兴趣之时。

    兴趣是学生“动”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设疑、质疑等方法口玉林市博白县菱角镇石柳村小学王运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学生一旦对疑问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会主动、积极地去解开疑问。笔者经常在讲新课时,让学生通过对课题提问题,再通过讨论引导设疑,激发学生“动”起来,自己去寻求答案。有时讲故事只讲到即将解开谜底,留下悬念,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要了解故事的结局,这样就能驱使学生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讲到小女孩擦了三次火柴,每次都幻想到一些事物,这些事物都和她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呢?然后就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去寻找他们想知道的答案。

    (2)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在教学中,可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提出疑问。例如在教学《琥珀》时,先问学生:“什么是‘琥珀’?‘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中的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再请学生自己对课文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提:“为什么通过化石可知道这里的地壳发生的变化?”有的问:“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面对这些,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认真钻研的精神,紧接着要求学生自己看书,然后分成几个“地质专家考察组”展开讨论,并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学生对自己“地质专家”的身份非常感兴趣,更为琥珀上的蜘蛛和苍蝇着迷,于是通过读书、看插图、找依据、联系已有的见闻,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煞有介事地介绍起琥珀的形成,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图片1]

    2.“动”在疑难之处。

    如在教学《黄河象》时,“假想黄河象成为化石的过程”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笔者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答案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让学生在疑难中全方位参与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动”在注意力分散之时。

    小学生天真好动,随意性强,且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差。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在学生感到疲倦、注意力分散时开展活动。例如在学习《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武松打虎》等课文时,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较熟,所以在初步读懂课文后就进行分角色表演。看完后,还可大家一起评议:“同学演得好不好?”“如果你来演,你准备如何改进?”这样以演戏、表演的形式,学生既理解和运用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又达到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的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有效教学三

    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

    讨论法是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培养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果在课堂上运用得好,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启示我们,通过合作,群策群力,就能解决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合作能教育同学们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是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具有合作精神。我大胆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如在讲《项链》一课时,在对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我就让学生们课上分小组讨论,最后同学们归纳出了“虚伪说”、“坚韧说”、“诚实说”,从而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而且使课堂的沉闷气氛一扫而光。

    积极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和各种参观访问等活动。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我对所带的班级,从高一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如“最新信息发布”、“古诗文欣赏”,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学生轮流到讲台前演讲。然后随机叫学生谈感受,每个同学课前都要对每节课的演讲内容做精心搜集、积累。

    这样,每节课至少有3个同学发表意见,得到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我鼓励学生向学校的“星梦文学社”投稿,学生的好文章在“校园之声”上利用早晚进行广播,起到鼓励本人、激励他人的作用。结合学校组织的“百善孝为先”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德育长廊”,每个回家周为父母做一件好事;配合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等,然后布置学生写作,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努力,寓学习于活动之中,活动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不少同学的作品投到县市级刊物并发表,学生的语文素质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