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使用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大家公认的。但是,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做成课件,或者干脆下载现成的PPT进行播放,这样省时省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多媒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能使教学直观、形象与生动,但把提高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的语文课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或能够用多媒体来“形象生动”一下的。由于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不能完全用屏幕与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是远远大于直观的,过多的画面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影响课堂上师生的感情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往往教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这样教师被困在操作台上,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这样反而降低课堂气氛的活跃度。
[图片0]
多媒体语文教学削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涵泳与陶冶多媒体声像结合,给人以听觉加视觉的直观、形象和平面的文化信息,更多的是感官上的轻松感受,利于语文信息传递的快捷与形象,但同时又缺乏传统中的“青灯黄卷”和把全身心融于文章字句中的至纯至美的情境,更谈不上对阅读材料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影响与制约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
科学使用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栖息在浓浓的教学氛围中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凡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在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原貌,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变无形为有形,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单调的语言文字生动有趣起来,并且以一个个崭新的画面清晰地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学习动机,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探究学习《木兰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花木兰勤劳、勇敢、机智、朴实、淡泊名利等个性,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花木兰的故事》图片,学生观看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课文中表现花木兰勤劳、勇敢、机智、淡泊名利的诗句?(2)课文中连续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3)品味“开”“坐”“脱”“著”“理”“贴”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在观看中,学生的思绪仿佛飞回到了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仿佛看到了当年花木兰跃马战场的英姿,课堂气氛很快就达到了高潮。多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有效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欣赏完图片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很轻松地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
[图片1]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课堂效能,让学生驰骋在广袤的知识牧场中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感能力、强化思想教育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知识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语文知识,光凭教师的讲解、板书是难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的,死记硬背只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引起学习疲劳,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不能领悟语文知识生成的价值。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对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点,即使你靠死记硬背记住了,那也是不够牢固的,不久就会忘记。而灵活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学生对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上五次变化往往因所学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五幅动态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菲利普一家“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刻画西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影视录像片的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清楚了菲利普一家心理演变进程,还理解了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丑恶关系,更掀起了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是因为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必须由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汉语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很多话特别是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仅靠声音和画面是很难表现出来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字词句章,重视诵读。宋代的朱熹提出“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从而更深刻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并以此来培养“语感”。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获得,是要通过反复的语言诵读和感悟来实现。语文课不是艺术欣赏课。它更和数、理、化等学科有质的区别。其它学科主要是通过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研究语言所承载着的知识信息,而语文课却是研究各种信息语言媒体本身,要探索语言媒体的组合自身规律,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载体只能是语言文字的本身和它所存载中华文明。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代替不了师生双方的语言和情感交流。
其次,是多媒体固然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但不是任何时候语文课都需要它,有些言外之意它是无法表达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想象能力。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人们生活体验、情感经历各不不同。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能用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氛围,唤起情感,但不可能用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是画面永远不能临摹尽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画面对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一种限制。
最后,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情感的作用。语言贵在情,情真意才切。而文学作品阅读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而交流靠的是语言,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无法代替这一过程的。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能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上捕捉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交流;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一言一行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这种不需言明的交流是多媒体做不到的。教师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就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借助电脑像放电影一样的“满堂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