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那么小学低段语文如何指导朗读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低段语文如何指导朗读
[图片0]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首先,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做好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因为“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适时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影响他们良好朗读习惯的形成。例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中“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句写出了草原美在野花的种类繁多,色彩鲜艳。教学时可采用舒缓平静的语气范读,同时,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和重点词的重音,形成高低起伏的语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有
图文并茂,内容有趣,体材多样,语言活泼等特点。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教学《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让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加强朗读要领指导,使学生逐步提高
(一)强化读音、发音训练
首先要严格正音正字。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音、语气助词等。
其次要不读破词句。从一年级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紧密地连在一起,要从实际例句中使学生知道朗读的时候,不读破句。
最后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之一,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二)强化朗读的技巧指导
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这些都是朗读的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耐心地指导,这些技巧的指导,教师的范读最有说服力,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及随时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达到“如情”,也就是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中去的直觉感知和顿悟。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要紧。”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竞赛朗读等形式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活动,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训练和培养语感。
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 “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先让学生分组读,理解“清澈”与“清凌”的区别,接着指名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造句的生动。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并充分发挥想象,依据课文内容,勾勒出一幅色彩明快、格调和谐的画面:宛如明镜的河水倒映着绿草、蓝天、白云,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最后竞赛读,此时学生也和作者一样,已飘飘然陶醉于这美景中,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境界,使学生在读中既训练了语感,又加强了语感。
四、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
一篇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等语言单位多层次组合而形成的整体,在内容、结构、语法各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要让学生从一篇课文或一个片断中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紧扣词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点拔,使学生细细品味。在一个段落或句子里,往往有的关键字或重点词语,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读懂这些字或词语,就有利于读懂课文;一篇文章总有一些含义深刻或难以理解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就为体会文章的中心铺平了道路。
五、读中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朗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见解,尽管他们的见解不一定正确,但敢于求异求新,这是“串讲”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号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慢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
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图片1]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草原》,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地球的特点。如果还照《草原》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父亲是一名革命者,他有信念,他的坚强,执着,他的伟大。在敌人的刺刀下,父亲能这么沉着镇定,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
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本学期的一篇课文《珍珠鸟》,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对珍珠鸟的喜爱,把珍珠鸟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甚至孩子,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而《落花生》一课,是父亲教育孩子要做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人,朗读的时候应考虑到父亲这一角色,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选好朗读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珍珠鸟》这一课时,在备课时,我抓住了一个品读训练点——第十段,好好读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从这一段中读出了珍珠鸟的可爱,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也从中能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学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班苏秭瑶读得相当好,仿佛那只可爱的珍珠鸟就在她的手中,如获至宝的感觉,我的印象相当深刻。
三、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语文中年段如何开展朗读指导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和《金色的鱼钩》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尤其像《草原》、《白杨》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正确的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住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要的词语,然后反复的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章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鲁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本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