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终于领会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如何进行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如何进行

    [图片0]

    一、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读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就会怕读,厌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扎实地学好知识,进而顺利地与人交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还是体现在“读”上。

    1、创造文章中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壁虎在爬行,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就是那只小壁虎,在一点一点地向上爬,从而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并在感悟中朗读课文。

    2、表演读。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对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都相当的感兴趣,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在教授《要下雨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上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让他们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深刻体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

    3、鼓励性阅读。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小学生识字数量有限,需要积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爱、厌恶等感情来,就要给他们鼓励,比如让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他们戴一朵小红花之类的。

    二、教师范读引路,让学生参照、模仿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他们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三、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小学语文佳作甚多,它们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根据语感去读。

    如在教肖复兴写的《荔枝》一课时,在最后两段的朗读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印象里,谁是最疼爱自己的人,然后,对他们说“如果有一天,这些人离你们而去,你会怎样?”这样,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当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并且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朗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九四九年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

    这样,当他们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激情高昂地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抓住语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精选朗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能读出情感来,教师需要在朗读技巧上加以适时指导,注意教给学生停顿、轻重音、语调、速度、语气的方法。如逻辑停顿语句,应把某些成分分开,“他看见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应突出主谓分开;又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星星”和“珍珠”轻读,可以表达出夜晚宁静的气氛。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用心选择朗读训练点,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以提高课堂朗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目的明确,层次分明

    朗读,不是泛泛而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简单程序,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又没有注意听,而是忙于板书或思考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读,教师也不知道学生读得怎样,朗读就成了一个“熟悉课文”的过程了。我认为,对于课文的朗读教学,应层次分明,目的明确。比如,我在教学《笋芽儿》时,是这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

    1、初读 感知

    学习要求:(1)小声读,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自己拼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细读 理解

    学习要求:通过“谁呼唤笋芽儿?”“笋芽儿的心情怎样?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等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读出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变化。

    3、美读 品悟

    学习要求:(1)分角色读(2)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3)如春雨姑娘“低声呼唤”,雷公公“用大嗓门呼唤”,妈妈“点点头”说和鼓励的“声音”,笋芽儿“鼓了鼓劲说”等等。都要根据体会读出相应的语气。

    这样,学生朗读的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具体的目标使学生读有方向,走有路子,达到阅读要求。学生的朗读技巧也在多层次“读”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得到提高。

    三、充分想象,感情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四、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朗读

    1、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视频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片1]

    如我在教学《赶海》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赶海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载了人们赶海的视频在堂上播放。当学生们观看赶海的视频时,都被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和海中各种鱼儿吸引住了。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海里威武的大虾,横行的螃蟹,各种各样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需要老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求知状态。

    2、示范朗读,动情学读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感情,先受到感染和教育,然后再以声情并茂的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感受其中的感情,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这样,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第5课《梦圆飞天》时,我利用身穿宇航服的杨伟利向地球发回了问候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范读者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梦圆飞天那一刻。

    3、巧妙、机智地评价学生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我们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丹顶鹤》,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丹顶鹤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丹顶鹤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丹顶鹤啦!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丹顶鹤很逗人喜爱!” 特意把最能表现丹顶鹤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热情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触情、背景生情、乐曲煽情、诵读激情、讲解陈情、质疑释情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此情此景”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让文中的画面在学生的面前重现,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文字自然地产生感情变化,受到感染熏陶,心理上产生共鸣,在自然而然的读文过程中深层次地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一文,为了强化效果,在引入课题时,我在播放旋律激昂的《国歌》的同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向学生再现了一个个国歌响起的瞬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初步理解课题。然后提问:“你知道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原名叫什么、它是怎么诞生的吗?”自然地引入课文的朗读。这样的导入,不但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课文情境,而且适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事半功倍。

    2、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自己的情与理

    现在的语文教学的一些所谓“启发式教学”,实质上是“讲问教学”,教师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朗读浪费时间,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他们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课学生的朗读时间少的可怜。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

    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好比一个个只能张着嘴待哺的“小塘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读书和理解的热情。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3、范读引路、激起学生读的欲望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薄,情感世界单纯,很多东西不能一下子就领悟。但是他们的可模仿性强、塑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要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朗读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的高尚心灵,教师用那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文段范读,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人物形象鲜活地浮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时候,学生怎么会对课文内容无动于衷呢?

    4、创造机会,巧妙地在各个教学环节引导朗读

    由于人的惰性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予巧妙、灵活的引导,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应付情绪,更遑论自觉朗读。所以,在课堂上见缝插针地为学生开辟读的时间,创造读的机会,适时鼓励、引导尤为重要。这种引导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初读时激发情感,触发朗读欲望。在用心创设的氛围和情境中,自然地引入课文的朗读,也就是在讲授课文之前,开辟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朗读要求——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以期在上课伊始就创设出一个轻松的朗读环境,化解学生的读书压力。

    精读理解时适时点拨,促进朗读能力提高。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朗读的效率,要争取单位时间内读书效率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这种点拨可以是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引导,把抽象词语具体化、书面词语生活化。也可以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情感参与。比如指导学生朗读“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短语,可以提问引导“怎么样读出来才会让人觉得是很久很久,而不是一会儿时间呢?”学生经过反复的揣摩、体会,便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进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讨论交流时激发斗志,树立读好的信心。在课堂讨论交流过程中,可以开展一系列开火车轮流读、小组或个人竞赛读等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比较明确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并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为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感悟能力。

    课堂拓展时图片音像直观刺激,引发朗读热情等。音像资料直观、具体、生动,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在课堂拓展时使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同样,对在拓展中引发学生朗读热情,用朗读来展现自己的理解也是效果显著。比如,在《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学的后期,播放电影片段,用直观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当时万分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从而使学生能正确把握朗读情感,更加准确地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学文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