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设置有效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调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设置课堂问题的立足点
1.问题须生成于文本
所有问题的生成必须来源于文本,只有对文本质疑并做准确、深入的研读,才能触摸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意蕴。一切脱离了文本实际意图的问题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立足文本提问题,实际是在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架设起对话的桥梁。设置问题的角度可着眼于全篇,可着眼于重点词句段,提问的角度也有很多:从细节描写处质疑、从结果追溯原因、从文章思路处质疑等。
例如,教《离骚》时,针对第一段设问:“屈原为什么要自叙家世、出生年月日及名字的由来?”引导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追求探究得出: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既是他日后变法图强的原动力,又是他悲剧的根源。
[图片0]
2.问题能凸显教学目标
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统揽在教学目标之下,既要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宗旨,又要针对具体的文本学习目标设置。将教学目标的实现贯彻在每一堂课具体的问题中,教学才有方向性。
例如,在执教《布衣总统孙中山》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孙中山“布衣”的特点?②孙中山具有怎样崇高的人格?③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被公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位伟人,可谓功勋显赫,但为何作者没有着重选择他的功业作详细描叙,而是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④孙中山身上具有的淡泊俭朴的品质,当代青年还需要具备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问题就是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传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
问题的有效设置
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生活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促使学生自我探究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践为契机,设置有效的问题,调拨他们的知识内存和生活经验进行组合来解决语文问题,体验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知识返璞归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们可以结合社会中部分不良现象和学生们在平时遇到的突发情况,设计问题,启发想象:如果你是小羊,你怎么与狼斗争?在上学或放学的途中,遇到坏人,你怎么办?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深入探究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同时,又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丰富并重组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
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为提高学生的现实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开放性问题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及教学特点多设置“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解答方法多元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综合性、包容性较大的,需要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材料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拓展思维,发散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尊重学习体之间的差异,设置问题要有选择性,设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阶梯式问题,使学困生也能参与积极思考,给他们以攀登的勇气。如教学《秋姑娘的信》时,学完课文后可以进行提升拓展,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发挥想象,秋姑娘除了给这四位好朋友写信,还会给谁写呢?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他们独立思考或与学习伙伴互动交流、协作探究,使他们不受约束,畅所欲言,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完善自我,发展思维。
[图片1]
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联结点和关键点设问,组成逻辑关系紧密的且有实用性和一定梯度的问题或题组,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来,并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学生,驱使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参与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思维的触角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由表及里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同时滋生出“新问题”。如教学《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挑粮食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情感,又体现了价值观,也使学生萌生出新问题:朱德的一个“做”,又能表现了什么?进而投入到更加深层次的探究中。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质题问难,引导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精华,蕴含着文章的内容、思路和情感。我们可以质题问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探究,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辨。例如,教学《负荆请罪》,我们针对问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谁向谁负荆请罪?发生了什么事情要负荆请罪?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课文情感的着落点,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实现了课文的教学目标。
质句问难,理清文脉。
课文的思路是作者的写作线索。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有些文章常常会通过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来揭示文脉。如果我们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问题,学生便能顺藤摸瓜,较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有一个过渡句“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们可以这样设问:课文是围绕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来写的?哪些段落写规模宏大?哪些段落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些问题分清了课文的层次,使学生对全文脉络有了清晰的印象,同时又加深了对重点段的理解。
质词问难,层层读悟。
一些关键的词语它们在文章中往往能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或启迪心智,是教学的突破口。抓住这些点睛之词,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学设计独具匠心,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年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堂语文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对于老师紧扣一个“让”字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层层读悟而拍案叫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第3、4、7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想一想林冲的为人,他有哪些方面是别人做不到的?静下心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试着用一个字概括。当学生以手心写出“让”字时,于老师便紧扣“让”组织教学:“让”是一种美德,但有好多种的让。请大家读第三自然段前五行,写的是什么让?前面加个字。“(礼让)”听老师读下面的,下面是一种什么让?“(忍让)”读第四自然段,从‘请教了’三个字当中,从‘只好’这一词当中,这又是一种什么让?“(谦让)”“读第七自然段,林冲的棒是贴着地面扫过去。从‘扫’字当中,你又能看出林冲这是什么让?”(宽让)聚焦“让”字,层层推进,重点突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林冲“让”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境界。
有效提问方略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课堂上要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及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怎样设疑新颖、激发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兴趣是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不能设问新疑、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老师,永远不会成为有效提问、进行教学的老师。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究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的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讲《苏州园林》,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色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提问,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的轻松,学的愉快,落到了实处。
二、瞄准中心,层层深入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易混乱、易忽略的地方,带着明确的目标及意图,分清主次,层层深入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不断地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例如,在进行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笔者紧紧围绕着奥楚蔑洛夫基本性格是什么?这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变得很蠢”等,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很容易的回答:“媚上压下,奴才本色,看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继续提出下面一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反动阶级的精神统治)这样一组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就把握的比较准确了。
三、广度思维,灵活变通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善于从问题不同的深度诱导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例如,笔者在讲冰心的《小桔灯》一课时,在总结全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当时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笔者立即意识到,问题提得太笼统,于是马上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在小姑娘的语言、动作、行动中找到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来。”课堂顿时活了起来,这样一来就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教学效果,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