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总算懂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育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育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渗透育人功能

    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①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教师不仅可以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实习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数学学具、实地测量,深入农村、厂矿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②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初中数学教师要在备、讲、批、复、考等教学环节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③ 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教师教育学生对于数学中的每一条定理、公理或结论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认真想一想为什么成立,如何推导出来的,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 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图片0]

    审美方面的教育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中的美育无处不在. 数学的简洁美、概括抽象美、转化美、逻辑美、严谨美、数字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形的和谐美等等,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从形式上看,阿拉伯数字“1,2,3,4,5……”书写形式变化有序,就像一串美的音符,各种几何图形,富于对称之美,变化之美.

    从内涵来看,数学表达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任何语言所不及的,除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外,初中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补充一些美育内容,把数学美作为一种诱因,往往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数学美的和谐性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方法体系,这对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生动的数学美不但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的方向,对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能使他们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数学教师,不要忘了美的诱因,美的魅力.

    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1.渗透“五爱教育”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科知识及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若善于抓住数学与其他知识整合的这一纽带,对学生的教育就可以取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阅读相关链接“你知道吗”,不但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光辉业绩,心中充满自豪感,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应奋发图强,争取进步。数学书中还列举了我国人口、经济、文化、工农业、教育、环境等领域的具体数据,学生从中可感受到我国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此外,书中也出现了较多有关天文、地理、动植物、体育等知识以及集邮、植树、加工等应用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劳动等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

    [图片1]

    2.渗透美育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的自然美、简洁美、对称美……可以说无处不在。美好的形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追求真知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愿,挖掘和捕捉到数学知识中美的实体,升华为美的形态,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最后创造美,经过不断渲染和熏陶,使学生养成心灵美的优良道德品质。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教学一年级“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

    三、沟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

    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