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YMEZD
  • 总算知晓如何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幼儿时期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宝宝的好习惯的相关内容。

    如何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现代社会经济压力大,很多父母会委托爷爷奶奶来照顾孩子。这样无疑会疏远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导致亲子关系问题,从而父母很难管教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多与宝宝互动,下班或者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多陪宝宝。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由母亲来带孩子,会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幼儿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不要一味地去要求孩子,要自己做给孩子看,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孩子自然而然会模仿大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有暴力倾向、坏脾气、说脏话的小孩,一大部门都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教育孩子,父母任重而道远。不要轻易妥协。很多孩子会以哭闹的方式威胁大人。这个时候要注意,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轻易妥协。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

    等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及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立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让孩子从小遵守规矩。比如按时洗手、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等行为。要奖惩分明。该夸奖的时候,要夸奖宝宝;如果宝宝做错了,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图片0]

    给宝宝买一些行为规范的绘本。现在有很多绘本,图案内容简单,宝宝会更容易接受。可以每天睡前给宝宝读一读,让宝宝从潜意识里培养起良好的行为规范。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教育和良好习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

    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

    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

    经过商量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

    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怎样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有礼貌

    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桥梁,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只要有礼貌,一切都好办!而有礼貌的习惯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会问早道好、见到亲友能主动打招呼,或是将“请”“谢谢”“对不起”时常挂在嘴边。

    说给孩子听

    在宝宝六七个月大时,就能听懂大人的语言,只是还没有说的能力。但是,家长不要认为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重视语言礼节。语言能力是由听说发展到读写,因此在听懂大人语言后就开始发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怀中小宝宝的感受力,他此时就对礼貌的言谈有了感受能力。

    [图片1]

    家人互动有礼

    许多家长在外会以礼待人,但在家中却往往用命令的口气指使家人,而幼儿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使在家里,即便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应该持有礼貌的态度,要知道,生活互动细节会在无形中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宝宝从小要怎样培养好习惯

    早上按时起床。果孩子从出生起就有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睡眠充足,自然也对他的身心成长有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晚上8点左右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同时家长一起按时起床,敦促孩子洗漱、穿衣服。父母做好榜样,这样就不怕孩子养成赖床的不良习惯。

    待人有礼貌。闲时,应该带孩子去问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亲戚朋友。时间长了,他就会学会主动向人叫“爷爷”、“奶奶”,就算是见到不认识的人也会养成问好的习惯。而且,很多孩子都有“比赛”的心理,一定要比同龄其他的孩子要更加热情、更加有礼貌。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不要忽视小细节,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为今后在社会上交往赢得好人缘。

    饭前一定要洗手。总在吃饭前问自己的孩子:“宝宝,吃饭前要做什么事?”而他也总是回答:“洗手。”那么这就说明孩子已经具有洗手的习惯了。家长对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自己做好榜样作用,同时监督,孩子便能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