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道选择题却涉及到五六个句子的排列顺序问题,看起来还是较有难度的,做这类排序题我们只要掌握排序题的答题要领,考虑周到,就能从容应对,不出差错。 那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排序题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排序题
[图片0]
一、确定首句是关键
排序题有两种情形,一是无前后文的独立排序型,一是有前后文的填充型。如果是遇到前一种情形,确定首句则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第一句错则全错。首句的特点是什么呢?首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话题完整明确。据此,我们就可以确定那些承前省略话题的句子,以及以代词作话题的句子是不能作首句的,这些句子话题不明确。第二是独立性强,没有与上文紧密相连、搭配使用的关联词等。
二、寻找顺序排中间
所谓“顺序”有好多种,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等。时间顺序主要是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空间顺序则是在描述过程中所遵从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高到低、从外向内等顺序系列;心理顺序则主要是指人的思考过程;逻辑顺序是从抽象角度来谈的,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语序,如前因后果,条件结论,分析印证,归纳概括等。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多数人选择网购的理由是省钱,“同样的东西,网上买的比商场便宜”。 。
①因为网络中新奇有趣,受人追捧的商品太多了
②但仔细一算账,更多的是没有什么用、图便宜或新奇买回来的闲置品
③事实的确如此
④所以普遍的现象是,消费者一开通网银,就沉溺于网购不能自拔
⑤虽然买回不少物美价廉的产品
⑥但很少有人只在网上购买单一货品。
A、⑥①④⑤②③
B、③⑥①④⑤②
C、③⑤②⑥①④
D、①④③⑥⑤②
这一题,主干句显然是一个直接引用的判断性陈述句。后面接着的句子应是对这个判断作出的回应,这样就可以确定句③是首句。因为句①虽是表原因,但与便宜与无关,句④表结果与上文判断句无直接关系。我们看到要表述的总体内容,不是对网购的肯定,而是对网购的缺点进行评述的。因此后面应是转折语气,通过比较,显然句⑥内容与前文契合,这样就可确定本题应选B项了。
三、抓住词语相钩连
在需要排序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具有提示性、关涉性的词语,我们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使这些句子前钩后连起来,比如遇到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我们一下子就可以据此排定这两句;遇到指示代词,我们就把它紧紧安放在它指代的那个词出现的那句话之后即可;遇到写景的句组,我们就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进行排列。
四、用好题干是关键
在做填充型排序题时,前后题干是最好的提示,根据这前后两处提示,我们从词语照应、句式特点、逻辑顺序等各方面仔细研究考虑,就可以确定靠近主干的句子,然后再排剩下的几句就解决问题了。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你看, ,如绿透了的海; ,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雾霭溶溶的、柔柔的。苇穗已在拔节, ,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芦苇荡里 、 、 ,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
②新穗抹了浅浅的绿
③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
④红的敷抹
⑤黄的点染
⑥绿的底色
A、①②③⑥⑤④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②⑥④⑤
D、②③①⑥⑤④
上题第一个空,我们只要根据后题干中的“如绿透了的海”可以看出前面应是突出芦苇荡之广阔的句子,显然应为句①,第二个空,由后题干中“点缀”一词,可以看出,前文应突出的是与众不同的色彩光亮,可是句②③④⑤均符合这一特点;再看句②,话题是“新穗”,显然应放在开始提到苇穗的第三个空;而④⑤⑥三句式整齐划一,突显了色彩的繁复,对照句子主干,显然应排列在“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这句之前的三个空里;这样一来,第二个空就只能填句③。
这种镶嵌式的排序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只要我们用好关键的题干,注意前后的钩连,中间语句的语序便水到渠成了。
如何做好排序题
第一找:找首起句。一般情况,首起句具有相对独立和大多启下不承上的特点。
第二找:找代词。找出所有分句中使用的代词,并在其他分句中找出其指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排出这两个句子的先后。
第三找:找关联词。关联词是表现两个分句间先后关系的标志,只要找出关联,先后很容易判断。
第四看:看对应。各分句间有一些关键的词语、短语具有对应关系,只要找出这些对应,语序先后就迎刃而解。
下面就几道练习题谈谈如何具体操作。
例1、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的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优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分析:第一步,找首起句。根据首起句相对独立和启下不承上的特点,分别阅读六个分句,能够迅速找到③;
第二步,找代词。分别阅读六个分句,发现没有代词;
第三步,找关联。分别阅读六个分句,发现也没有关联。
看来,第四步很重要了,那就是找对应。分别阅读六个分句,我们发现,第一组:①句中的“出现┄┄小城”和②“城中┄┄一条小河”形成对应,只有先出现“城”,才会发现“城里的河”,故①在②的前面;第二组:②中的“河水”和④中的“倒影在水中”形成对应,只有先出现“清澈的河水”,才能够有“倒影在水中”的“屋舍”,故④在②后;第三组:⑤和⑥中,按照逻辑,只有先“走出小城”,才可能看见山脚的柳树,故⑤前⑥后。
因此,整个句子的排列应该是③①②④⑤⑥。
例2、将下列给定的材料拟写成一则新闻,其最佳组合顺序是
[图片1]
①邮票设计新颖、独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集邮珍藏价值
②该邮票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徐明教授设计,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印制并发行,印量1000套
③据《燕赵都市报》2011年12月21日报道
④该套邮票再现了陈省身一生在数学领域刻苦钻研,为数学乃至科学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反映了他作为一代数学大师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
⑤近日,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陈省身先生个性化邮票发行
分析:第一步,找首起句。根据首起句相对独立和启下不承上的特点,分别阅读五个分句,能够迅速找到③;
第二步,找代词。分别阅读五个分句,发现②中有代词“该邮票”,指代的内容是⑤,所以②在⑤后;同时,我们还发现,④中有代词“该套”,通过观察,发现指代的内容是“②”,故④在②后;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用不着去做第三、四步了,通过逻辑分析,我们迅速作出判断:整个句子的排列应该是③⑤②④①。
只要你掌握了方法,排序题只是小事一桩。
语文句子排序题答题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
做句子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把握语段特点。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段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中心句常在段首,有时在段尾,极少在中间。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对于描写性语段,一般要从描写对象、描写内容、描写角度、描写顺序、事物特点、段落结构等方面入手。
第二步,理清思路。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
第三步,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③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④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在给句子排顺序感到比较困难时,我们还可以先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化零为整;然后按照这段话的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整合,从而完成排序。
第四步,联读语感检验。
在完成前面三步之后,将初步排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感觉不对的地方,如果有,给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例1:比较分辨下列这组句子不同的说话重点,选出与两句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
①我走进会场,正中悬挂着大红横幅,两侧缀着金黄的流苏,四壁张贴着标语,_______。
②我走进会场,大红横幅挂在正中,金黄的流苏缀在两侧,标语张贴在四壁,_______。
a、会场布置得相当大方
b、会议即将开始
c、会议刚刚开始
d、布置会场的工作做得细致周到
A、 ① a ② b B、 ① c ② d
C、 ① a ② d D、 ① b ② d
解析:b、c 两项均属于时间方面的内容,与会场布置无关。将题干中的两句紧缩一下,①句说的是“什么位置挂(缀、贴)着什么东西”,句尾指的是实物;②句说的是“什么东西挂(缀、贴)在什么位置”,句尾指的是位置。①句强调挂(缀、贴)的是“横幅”“流苏”“标语”一类的一般饰物,而不是其他什么奢华物品,自然只能a与之衔接;②句强调这些东西分别挂(缀、贴)在什么位置都是经过了一番认真的考虑,而不是随意安上去的,与之衔接自然的就只能是d 了。
答案: C 。
例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 _______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人,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
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替,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醉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①③
解析:这是一个记叙文语段,只要找到记叙的线索,给语段排序并不难。这段描写大门通向公园深处的芙蓉花,文段以“望”和“我”的行踪为线索。①句就是首句,通过“望”展示出所描写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我”所看到的远景。接下来应该是第③句,它就是“我”从远处所看到的景物。随后应该是第②句,因为“我”的行踪已经不是远望,而是已经置身花丛,是从近处、身边看到的景物,所以描写也就成了“特写”,对“大红芙蓉”做详尽独特的描写。最后是第④句,描写了秋阳下的“醉芙蓉”。有了前面的远望和近看,才有了后面的“饱尝”,才引发一系列的联想。
答案:C。
“语言的排序”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贯通,上下句间的联系、衔接和呼应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合理、自然。做题时,同学们不要被题目语序的杂乱所迷惑,只要我们自己保持清晰有序的思维,综合运用介绍的四个步骤,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畅达,就可以让“语序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怎么做排序题
一、明文体,抓思路
所谓“明文体”就是要明确所给文段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巧妙解答题目。对于记叙性语段要看写了什么事情,有几个情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个情节应在前,哪个情节应在后;对于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找出论点和论据,其次要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努力寻找关联词语和过渡句;对于说明性语段要把握被说明事物的要点即事物的性质、特点及成因等,压缩时应重点保留,还要注意原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例题一: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连天蔽日的杉木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和森林带。
⑤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答:
解析:本文段是记叙文中的写景类,那么我们就可以抓住作者的“游踪”,以此为序,解答题目。要注意“在南坡”、“在北坡”、“在连天蔽日的杉木下”、“继续南下”等词语,由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推知句④应放在首位;根据地理常识我们知道北坡不如南坡的阳光多,所以北坡的植被不如南坡的高大、茂盛,所以②应在①的前面;③和①又是紧密相承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④②①③⑤。
二、明话题,抓中心
话题,指文段所陈述的对象或中心主旨,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都要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每个句子都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段都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往往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轻易不会改变主语。明白这些行文的道理,就能弄明白作者是紧紧扣住什么来行文的,由此抓住文段的中心,快速解答题目。
例题二:把下面五句话按照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一种打鱼的方法是放鱼鹰。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鱼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
①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
②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的多。
③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
④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
⑤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
解析:本段文字是围绕鱼鹰展开的,并且又根据它们的本领,对鱼鹰进行了分类说明。首句是“一种打鱼的方法是放鱼鹰”,下面就应该紧承着“鱼鹰”进行说明,所以③“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与之衔接最紧密;②①是分别针对“清水、浑水两种”来说明的;④⑤两句里有“只有……才”。这样就能得出答案:③②①④⑤。
三、明词语,抓标志
每个语段都会有说明的重点,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就是重点所在。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文段中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既要注意在同一个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又要注意不同的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这几个句子先后顺序的标志,由此来把握作者的意义指向,顺藤摸瓜,巧解题目。
例题三:注意下面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部的形态跟内部的结构,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是实用。
答:
解析:本文段属于议论文,我们可以抓住“摆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这样的步骤解题。句⑤中的“画图”,句①②中都有“画……的图”,是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这两个句子先后顺序的标志,说明它们是和句⑤紧密联结的,句⑤是论点,①②是对论点的证明,那么哪个放在前面呢?根据句③先说“读者”后说“外地的朋友”可以得知②应在①的前面;④是对②①的总结,③是对全段的总结。所以答案是:⑤②①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