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总算晓得如何高效进行数学教学

    如何高效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应用方法。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1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0]

    2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

    数学教学设计

    一、实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决定“我们去哪里”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但核心问题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及如何落实教学目标,不仅是观念上的问题,更是操作上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需要长期关注、研究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教师对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涵义和实质就有了明确的把握。例如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分析一个具体的范例或进行某种操作性活动时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特别要注重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比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情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后,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目标?只有以此为“基点”,才能拟定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案例1 “月历”作为一个好的素材,被各种版本的教材所采用。为什么用“月历”来创设情境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月历中“右面的数比左面的数大1”、“下面的数比上面的数大7”、“四方格中,对角线上的两数之和相等”、“九方格中,中间的数是这9个数的平均数”等规律吗?如果这样理解教材中安排的这个情境,那么课堂教学就从根本上偏离了教学目标。事实上,用月历创设情境,其意图在于:这个情境源于生活,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却从来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过它,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次,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月历中一些数学规律,这样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第三,通过探索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系列有序排列的数字常常具有很多规律,从而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字产生探索其规律的兴趣。

    二、开发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决定“我们将如何达到”

    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考虑内容、方法、形式、手段等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教学目标的达到,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要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学生的特点、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环境,并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确保教学能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方法、途径、形式、手段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色,同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地优化与创设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师新的课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时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更多的创新,关注数学活动和数学问题的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关注数学活动的设计,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成动态的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自经历有关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取信息,发现结论,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数学公理的教学

    由于数学借助形式逻辑来建立知识体系,每一个真实命题都是由已知的真命题推导出来的。这样以此向上追溯,总有一些真命题不能依靠其他数学真命题来推导,这些命题就称为公理或公设。所谓公理,是指那些普遍性的,任何数学学科都需要的原理;而公设专指几何中使用的那些原理。公理与公设有时也统称为公理。

    数学这种公理化研究方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其标志。到了公元19世纪,由于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出现,促进了公理化方法的日趋完善。对于所选的公理系统,要求具备了“三性”。一是无矛盾性:要求从公理系统出发,无论推证到多远,决不能出现互相矛盾的结论。二是独立性:要求公理系统中的任何一条公理,都不能借助其他公理用逻辑方法推证出来。三是完备性:要求在公理系统的使用中,不需要再增加任何的新的公理。

    [图片1]

    在以上“三性”中,以无矛盾性最为基本。然而对中学数学教学而言,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与时间的限制,并不要求如此严格,扩大公理的范围,同时对独立性与完备性也不作过高要求。例如,平面几何中线段的中点和角平分线的唯一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等都作公提处理,这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安排的。

    在教学公理时,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自己抽象出有关公理的内容。同时公理受客观的检验,应引导他们用具体实例加以验证,并且在证明数学命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学会运用公理。

    探究活动教学

    1、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来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点到线的距离时”,让学生操作学具,在大量的数据比较中,归纳出“垂线段最短”;教学全等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按照条件画图,分析、比较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中学”的简单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实际测量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如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任意画出直角三角形进行测量,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归纳、证明,这样学生更便于理解知识。

    3、 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和香烟价格,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费用是多少钱,制作统计图表,计算浪费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等,使学生利用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