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如何渗透作文教学?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探索一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不像其它学科吹糠可见米,搭锯就有沫。所以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一贯抓得最紧最细。"紧"在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不开放;"细"在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甚至连词成句,应有尽有,关怀备至,放不开。指导课上,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滔滔不绝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索然无味或是弊病百出,千疮百孔,理不出个头绪来。教师吃力不讨好,教而无方;学生费力学不好,学而无门,以致教者疲惫,学者乏味。教师抓得越紧,指导越多,学生对作文越是抵触,越是害怕,形成恶性循环,又何谈提高作文质量?何谈提高学生素质?
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低迷现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作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所以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作文指导不越俎代疱,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浓厚、持久的作文兴趣。
[图片0]
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可传统的作文教学因循守旧,压抑了学生创新的欲求。所以作文教学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善于启迪学生丰富的创造性的想像力,指导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放胆去写,海阔天空,自由思索。对那些大胆新奇而以又合乎情理的"奇思妙想"热情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也要引导剖璞见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作文,旨在一个"新"字,或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以开放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心智,促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自信,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见地。
如在教学仿写《小木船》一文时,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发散思维,寻求创新材料。由克莱蒂和安利柯因为小木船发生的争吵,而想到踢毽球时发生的矛盾,想到值日时发生的别扭,想到不小心伤害过的朋友,想到许多许多新鲜有意义的事情。又由安利柯向克莱蒂送还小木船重归于好想到更多解决纷争、矛盾的良方妙法:偷偷写张纸条表示道歉,单独约出来真心和好,让老师从中说和……无不闪耀着学生创新的智慧。
作文教学探索二
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自主创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而个性的认识,让本应该五彩缤纷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俗套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
应鼓励孩子们“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要求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写实感,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有生命力。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仍坚持应试原则,即所谓的高分模式,高分文体,高分词句等被一一归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分数而写,为应试而作,学生毫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文学能力的提高。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我在具体教学当中不太限制孩子写作的模式和文体,让他们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创作。
科学评价,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指作文教学活动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然后给定一个分数。孩子们往往只关注分数成绩,而其他修改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苦付之东流。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评价,或多或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件尴尬事。现在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更多地关注于孩子的作文是否通顺,文笔是否花团锦簇,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华丽,内容更却越来越空洞,情感也越来越虚假,这样的文章却往往能得到老师的好评。
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对作文的评价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作文的要求不能偏离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不要打击孩子的写作热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的眼睛,发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在鼓励中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促进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们作文的评价呈现方式,可以用等级评价,也可以加以评语;还可以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不管是哪一种作文评价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作文教学探索三
从写话入手,降低难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不同学段对作文的称谓不同。一、二年级叫“写话”,三至六年级叫“习作”。“写话”和“习作”的想法表明小学阶段的作文是练笔,练习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种提法,有意降低了难度,使教师打破作文的神秘感,使学生打消了畏难情绪。学生由怕作文到爱写作文,靠兴趣培养,靠自信提供动力。
因此,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培植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不断享受习作的快乐,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前提。在作文教学中,使学生也想写一写、试一试。鼓励学生一有想说的话,不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把它写下来,教师对写得好的表扬,对敢于写的鼓励,对不敢写的帮一帮。特别是在开始写话阶段,学生自己有时会运用课外或生活中的一个词语而自喜,如果再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表扬,可能还要为此兴奋一段时间,这样的过程和体验是极为宝贵的,因为只有伴随着学生自我欣赏的乐趣,学生写话的动力才会形成并得到保持。
[图片1]
写实、写虚并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作文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既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应有习作的源泉。《语文课标》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提供一个活 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第一让学生融入社会学会观察生活。第二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不得不和。第三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无论是带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从而让孩子们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二)对写想象作文要给以更多的关注
想象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指导办法上不多,因而要予以更多的关注,低年级是最爱想象,最富幻想的年龄段。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写想象中的事物,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编童话,看图写话写由看到的想到的事物等,都是低年级想象写话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中高年级可以写愿望,憧憬发明甚至科幻故事,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一旦让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
作文教学探索四
1.将人文教育渗透到环保题材的写作中
自然环境是小学语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爱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纲要,也是我国自然环境发展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自然环境作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意识到人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在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更要融入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所以,老师一定要结合自然环境保护理念,开展人文教学。
例如:在3月植树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写作素材,要求学生自己写一篇关于植树、保护环境的作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纷纷加入到植树活动中,带领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当中,然后老师在教学生种树的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告诉学生国家制定植树节的目的、告诉学生植树活动的意义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自身意识,借助字数活动的机会,将环保意识传递给学生,然后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最后,帮助学生将这些意识从自己的语文写作中体现出来。
2.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情感写作中
一篇优秀的小学语文作文,不但要求内容真实、贴切,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能够流露出学生的真实情感。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具有真实性、情感性,培养学生养成说实话、说真话、实事求是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写作当中能够凸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一种最实在的人文教育方式。小学生单纯、善良、情感真挚、心灵纯洁,老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特性,不断挖掘其生活中的情感片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生活写进作文中。
例如:老师可以以“我爱我家”为题,让学生写一篇感受家庭时光的作文,让学生用心感受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尊老爱幼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一直推崇的光荣美德,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精神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尊重老人、爱护幼小。学生用心感受父母关怀、用心倾诉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有效帮助学生写真话、道真情,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写作透露出真情实感,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标,也从一定程度上教会了学生懂得感恩父母。这样,学生写作的时候才会体会到人性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