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总算找到大学生如何提高公德的素质

    大学生如何提高公德的素质?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今天,新励成小编给大家带来提高素质的技巧。

    当代大学生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公德教育的缺陷。大学是当代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承载体,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公德意识,显然,目前的高校公德教育是存在问题的。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贯穿整个社会,大学也不例外。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大多高校注重安全纪律管理,有一整套的测评和考核机制,力求做到学生听话,不出问题。目标尽可能多的放在就业导向,追求高就业率,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高校的另外一个育人功能。

    在很少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不顾日常实践,多是空洞的道德说教,用理想化的目标规约学生,起点过高,缺乏有力可行的实践,作用极为有限。教育的方法上对理论学习非常重视,对政治思想觉悟要求很高,意识形态化教育明显,具体的社会日常公德,人际关系处理,社会责任感培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图片0]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功利化倾向。目前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的道德观认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过分追求物质,忽略了精神的追求,重义轻利的人格理想已经不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可。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来认识道德,也成为他们调整道德关系的标准。日常的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荣誉感相当淡漠,希望获得较多权利,缺乏奉献意识,帮助他人的意识缺乏。遇到公园采花折木等行为往往视而不见,虽然认为不可,却无动于衷。公共场所不注意个人形象,大声喧哗,随意接打电话,任意插队,抢占座位,不遵守公共秩序,闯红灯。校园行为中男女生勾肩搭背,亲亲我我,极为普遍;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却也常见。

    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下,独生子女成为主流,他们自小生活阅历简单,受到父母溺爱,对自己行为缺乏控制和人把握。如果个人利益受到社会公德的对抗时,个人主义会立即上升,成为行事的准则,不能很好把握社会公德要求和内容。社会道德行为被物质化,没有自己利益,就不会履行社会公德,思想和道德观念混乱。参加社会实践为评优评先做准备,帮助同学希望得到老师认可,目的是在班干部中有一席之地。

    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情况良好

    毋庸置疑,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八周年,许多网站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标题为“八年前的今天,你还记得吗?”网友们的回帖让人不禁回想起八年前参与救援活动的189万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和善良。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年轻勇敢的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让长辈们看到了新生的80后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一辈的民族脊梁。

    相关研究也表明,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公德行为较积极健康。潘烈和周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包括尊敬老人、文明礼貌、维护公共秩序、见义勇为、爱惜公共资源、爱护公共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8个内容,结果显示,无论是自我评价问卷还是评价他人问卷,大学生被试所作出的可接受回答比例均在50%以上,特别是“诚守信”项目均达到90%以上;宗淑花采用百分制的自填问卷研究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平均分为分。

    [图片1]

    2.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存在道德失范行为

    根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到%,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仍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应当使这个群体具备更高的社会公德水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道德失范”、“公德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往往是新近的时尚潮流,影视剧集,娱乐明星,网络游戏等等而较少涉及社会公德问题。有部分同学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表明,有的大学生对穿背心、拖鞋进教室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公共场所男女同学之间的过分亲昵行为是个人的自由;四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对买饭插队的行为表示不反对或无所谓。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