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然后生成最具教学价值的授课体系。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具有极高的教学研究价值,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课堂的节奏,创新教学方式,那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图片0]
1、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若要进行单元整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教材内容,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效把握,然后才能重新进行单元内容的编排,并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将相关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包括诗歌、记叙文和古诗。并且语文知识涉及轻声、歌词欣赏以及口语交际。《郑成功》《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以及古诗等,这些作品的作者从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不同文章类别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教师在进行单元整合时,就可以设置为4个课时,分别为检测预习、整体感知,探究主题、品文悟情,主题拓展、实践运用,主题表达、习作迁移四个模块。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讲解古诗内容,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情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品读《郑成功》《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并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能够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知道从我做起,为国家振兴作出贡献。第四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单元的4篇课文,了解作者的场景描写手法及情感表达,并进行实践应用,完成写作训练。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单元整合的教学目标对单元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教学目标设定的前提是教师应该足够了解单元课文内容,并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采用单元整合模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容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有层次推进的教学,让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教师已经制定了整合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拿第一模块检测预习、整体感知为例,在这块教学内容中,教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讲解古诗内容,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采用竞答比赛的模式,检查学生预习生词的情况。竞赛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知识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学习,具体方式是每个小组从4篇文章中选出一篇概括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在进行完这部分的学习后,重点讲解古诗的学习,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习。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整体回顾知识内容,加深课文理解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习题练习或者写作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比如上述的单元整合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习题,如:你知道《我们爱你啊,中国》2~6节围绕哪方面写的吗?试着用小标题概括下。你最喜欢哪个小节……通过这种巩固练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升华。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策略一:话题型单元的整合
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以“童年?成长”为话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儿童诗两首》和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教学内容。深入解读整组教材后,我对文本内容进行如下整合教学:
1、第一组教材《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感悟写法。重点研读精读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祖父的园子》,在简单交流中领悟作者通过对“祖父园子”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对比两篇课文写法上的异同,迁移学法。
2、第二组教材《古诗词三首》《儿童诗两首》,运用写法。重点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运用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牧童》《舟过安仁》,领略“牧童”“渔童”“顽童”的生活情趣。学生自学《儿童诗两首》,比较现代诗与古诗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点,尝试儿童诗创作《我想》或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镜头来仿写。其中,在比较现代诗与古诗不同时有一个环节:感兴趣的学生尝试把现代诗《儿童诗两首》改写成古诗,结果学生兴趣很浓,个个摩肩擦掌,改出了好多“古诗”,这就是整合教学带来的灵动课堂。
3、第三组教材《童年的发现》“交流平台”,抒写“我的童年”。以“发现”为切入口学习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为习作《童年趣事》做准备。在整合教学中学生有了一些美词妙句的积累,有了表达方法的积淀,有了饱满的情感欲望,抒写“童年趣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策略二:主题型单元的整合
人教版教材每组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当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比照参读,辨析评价,从中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律,有效发展语文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串联起《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从上面表格,我们发现单元内容上,要求我们整体把握编者意图:从诗人、领袖、普通父亲等多重身份认识毛泽东,全面了解毛泽东。文体特色上,确定阅读训练点:感悟诗歌的凝练,报道文体的真实,记叙文体的朴实。言语形式上,甄选能力习得点:有序描写场面;选取生活琐事,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品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开展教学。
策略三:单一文体单元的整合
四上第三单元四篇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都是童话故事,细读了课文,我发现这四篇课文的共性特点十分明显。首先,四篇童话的形象都很单纯。其次,四篇童话的情节都比较曲折。第三个共同点是这四篇童话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最后,想象丰富是所有童话的最根本的特点,就相当于金字塔的底部。
四篇童话的共性特点多,所以非常便利把四篇课文组合在一起整体教学,可以一篇童话精读为主,带出其他三篇,让学生综合童话的写法特点,学习写童话。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的教学研究
一、读――让学生亲自感受
阅读是一个发现和欣赏的过程。然而对于学生来讲,更是一个需要通过不断培养而形成的习惯与能力。这里笔者所要讲的策略,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分课前预读、课中快读与课后精读三步,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发现某一课甚至是某一单元的主旨。
1、课前预读
在当前来看,教学中学才是主要目的,而教是其次。这就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而精力往往也不能乱投,是要有目的的。以课前预读来说,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弄懂某篇文章,这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而是为了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或者单元之中,其目的真是为了看不懂。即一个发现问题的阶段。这种预读也是一个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方面。
2、课中快读
由于课前预读在时间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学生将课前自己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在良好地课前预读课文的前提下,这种熟悉课文可以是比较快速的,不仅能够节约课堂时间,更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单元导读也是不可或缺的,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3、课后精读
通过预读、快读之后,学生往往在脑中对课本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好一点的学生往往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老师的讲解。但是,毕竟老师自己的心中对课文也有自己的理解,很难保证与每一个学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即是说在课堂上经过一系列思想碰撞之后,学生又会产生更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精读,去消化课本作者的情感或者描写手法。通过精读,完成学习的最后一个过程。
二、写――训练学生的情感表达
[图片1]
阅读与写作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是能够并且需要一气呵成的。完美的写作能力是以长期的阅读为基础和前提的,而坚持写作则更有利于巩固通过课本学来的知识与能力。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改变了以往对学生训练不足的弊端,几乎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个小练笔。这种小练笔不仅仅是一种强化训练,更是对学生的写作习惯的一种培养。
通过预读、快读到最后的精读,学生往往能够融入到课本之中,能够发现作者的情感,每一篇文章背后的小练笔不仅是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的良好秘方,更是对学生自己情感释放的一个重要过程。这种小练笔中的情感表达对于教师来说,不应该太多地关注文字运用,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
三、分――类比与交流
现行的主流教材,某一单元的整合,从形式上看,主要分为四至五篇文章,它们可能描写了各自不同的画面或者情感,但最终它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指向。这就是单元教学中的分与统。
1、课与课之间的分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旨,在这个主旨的指导下,分列了几篇同类型的课文。这些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是类似的,但文章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文章的“分”,来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写作手法,这正是需要再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首要工作。
2、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分
同类型的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凸显情感与表现手法,而代表着不同的主旨的单元的分列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世界。不同的主旨体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引,同时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无论是说明性的语言还是议论性的语言,通过不同的单元整合,在单元导读的指引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以自己教学式的语言,带动学生对各种复杂情感的交流。
四、统――开拓学生的视野
从上述对“分”的理解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单元之间有各自不同的情感交流。但在各自的单元里又是同一的,有的主题是相似的;有的内容是相似的;有的体裁是相似的;有的又有相似的阅读策略[ ]。针对不同单元内的相似主题,不同的单元与整体的语文教学目的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即不同的单元应该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但不同的单元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是绝对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整体观照,从不同的文章乃至单元中发现共同的语言规律,让学生自主掌握语言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一、诵读训练策略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在教材中有些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不但可以节约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还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基本教学流程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意;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如人教版小语四上第一组以“自然奇观”编写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通过单元朗读课,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奇异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美丽动人的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通过精美图片的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美丽神奇的自然奇观之中。
然后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2)以读代讲,理解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读中悟文,在读中悟情。例如《观潮》一文中,在理解了“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配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江潮的变化,感受观潮人的惊喜。
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钱塘潮之“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3)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环节:选出本组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样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合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二、整组练说策略
如果机械地把口语交际的学习独立地进行,那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往往会成了一种技巧训练。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的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跟本单元课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必等学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时才进行,完全可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教学中适时安排。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创设大量练说的机会,还可以为其后语文园地中集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打好基础,使交流的质量得以展示与提升。其基本教学流程为:创设情景,感悟内容;品读文本,体会情感;联系实际,表达交流。
如人教版小语五上第六组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教学时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令人震撼,让人感动;然后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从不同角度体会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畅所欲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堂练笔策略
以往教材一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较长,学生练笔次数少,且容易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新教材往往在有的课后安排小练笔,能弥补这一不足。同时,我们认为通过课堂小练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精神并领会整单元的思想主旨。其基本教学流程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联系单元,逐层升华;练笔悟文,体会主旨;熟读课文,加深情感。
如人教版小语五下第四组课文,围绕“感人的故事”组织的专题,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最后再回到课文,升华情感。
具体可设计为:(1)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课文,把握课文最紧张激烈的矛盾处展开教学,抓住重点词句,认真赏析,使学生达到心灵共鸣。(3)联系单元整合,逐层升华——在一篇课文里,学生能感受的情感是单一的,如果能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就能加深体验,并且使其体验逐层递增。(4)练笔悟文,体会主旨——通过感悟,在当学生的情感在最高潮时,通过练笔来释放他们的情感,可以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
(5)熟读课文,加深情感——站在课文上,再次回到课文中,用心朗读课文,相信比初读课文时会有更深的理解,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总之,通过课堂小练笔,有目的地让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单独的一篇课文,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单元整体的感悟,提高了单元习作能力,并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增添了无限精彩。
四、同类对比策略
同类对比策略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类题材(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或同一体裁类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若干篇文章时,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该类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为:典型课例,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如人教版小语五上第三组,是一组说明性文章,学习完《鲸》、《松鼠》、《星星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课文之后,通过单元整理课,首先,让学生再次对四篇说明性文章进行阅读,整体感知,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
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接着,从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一一对比,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不同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物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去。这种通过同类对比的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