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一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和目标按学习结果类型分类――“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无论课程、教材处于何种情形,了解学生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依任务分析理论来看即为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它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以及决定进行何种任务的后续学习,当然对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的起点能力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语文时需要的内在条件,实质上类似传统说法的“备学生”。而实际上“备学生”与“备课程、教材”是统一的,正是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备课程、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将课程内容“教什么”以及教材内容“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因为“关注与学生的契合,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本来含义”。例如,教师在进行《苏州园林》一文教学设计时,分析出学生已具有相关说明文文体的内容知识,具有阅读文本和凭借工具书查阅字词含义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在提示下寻找段落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的认知策略。这样也就明确了说明文应该教说明方法、结构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等“教什么”的课程内容,以及应该用文本中关键句、中心句、助读与练习等“用什么教”的教材内容,并由此确定了让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生字词等基本技能和“抓住”总分式说明结构,说出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等语文高级技能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后,就知道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借此也就知道了“学生还需要什么”,便可知道“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的教学内容。
[图片0]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在课程内容研制缺失情况下往往代替了课程目标,模糊的课程内容直接与教学内容相融了,给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带来很大模糊性。而现代教学论则认定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给教学目标按学习结果类型分类则是任务分析的关键环节。依加涅学习结果类型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何更生博士在其基础上并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界定为:文章内容知识和语文常识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语文高级技能和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 由此,弄清了教学目标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便明确了教学内容是什么,即确定了“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同时也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提供了线索。
语文教学方法二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不是迁就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和能力,而应该是指导学生关注他们还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指导学生挖掘他们还没有深入下去的地方,指导学生纠正他们理解偏颇的地方,指导学生放飞思维,不拘泥单一地理解。正是由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理解的差异,阅读教学应当以这些差异为契机,选择师生理解有差异的内容进行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例如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其实写苏州园林的角度很多,叶老为何偏偏选择“图画”的角度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文章是典型的建筑说明文,目的是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其实,阅读文章应该与文本作者对话,深入到作者的生活中去,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这对于深入解读文本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已经向我们透露出了真实的信息――为摄影集写的序。看来对象群并非是中学生或者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试想,一张张从各个角度拍摄的园林作品,给我们的首先就是视觉的冲击,这一张张精选照片不就是园林的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吗?以此作为出发点,学生对文中为何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再到讲究假山的堆叠,讲究树木栽种、修剪,以及讲究每一个角落的布局等问题就能轻松地理解了。
总之,那么多的“讲究”都是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作品很可能有两个意图:(1)介绍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2)从视觉出发,突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哪个点上,在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品评语言,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语文教学方法三
结合教学实践确定重难点
总结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感觉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说,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感性认识、缺乏开展抽象思维活动的动力,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软件模块时,缺乏基础的操作知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基本操作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且由于新知识认知的不清晰形成了学习的障碍,并且传统的旧知识在其中也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所以在新课改的标准设置下 要求教师要进行实际分析,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根据学情来确定重难点。因此要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
[图片1]
确定重难点要体现时效性
新的课改标准中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不便的,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课程的进展来灵活的确定我们语文教育的重难点。我们要知道教材是死的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是灵活多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完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要把教材的固定性和学生的能动性做到有效的整合
因为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对像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进行教学学情分析以及挖掘教学重难点时就要求教师要有学生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这是时效性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挑战。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以及提取重难点的时候,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方法四
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这是当今语文课堂现状的一个焦点。教师如果仅从教学方法上去改进,仅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从实质上解决。如王荣生所指出,很多优秀课例成功的要诀,在于教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了解到学生很想知道“我”和闰土以后的事情,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于是,我选择了“再见闰土“的部分教学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猜猜长大后的闰土可能会是怎么样?当我出示《故乡》原文中描写长大后再见闰土的外貌描写时,学生感到非常的惊讶。我趁机问学生,此时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怎样一个闰土?最后指出这是“抓住外貌特点”表现人物个性,是写人的一种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要对接学生的未知点
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这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教学经验。叶圣陶指出: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予以指导具有延伸性。这里面的“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就是学情,是学生的未知点,“地方”就是教学内容的开发土壤所在。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让学生找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对这篇课文到底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各执一词。
课后,我查找了资料,发现《只有一个地球》原文的出处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的研究报告,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来这是一篇演讲稿,所以它有拟人、比喻、抒情等表达手法。可这一点,学生是不知道的。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先让学生阅读《只有一个地球》的原文背景,再根据来源,让学生推断它与说明文、议论文的不同之处;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演讲稿,既阐述了地球特点又抒发情感号召大家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