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人际交往度?与人交往必须要把握好交往的深浅,也就是所说的度。社交场合中的交流,就像一个灵敏的温度计,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时候,大家才会感觉比较舒适。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大家往往很难把握好交往的那个度,一般来说,影响交流的温度有很多因素,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对气氛把握得不到位。有时候热情过度,有时候又太过冷淡,有的时候许了不应该许的诺言,有的时候开了不该开的玩笑等等。
[图片0]
“咱们关系怎么样”,这是职员宋的一句口头禅。通常说完这句话,不等别人回答,宋自己又接着说,“不错吧,是不是?”小张刚到公司第三天,宋就对他这样说。当时小张很是感激,赶紧点点头,这头一点,不得不很大方地满足了宋的要求:借给他100元钱。几天后,宋还了小张90元,说剩下那10元钱过几天再还。小张当时拍拍胸脯,很虚伪地客套了一句说:“咱俩谁跟谁呀,那10元钱就当我给你买盒烟了。”宋后来就真的没有再提那10元钱的事。
后来才知道,宋是逢人就说这话。望着他那笑成两条缝的小眼睛,谁好意思否认呢?既然是关系不错的铁哥们儿,就得像个哥们儿的样子。比如说没有烟抽了,宋就挨桌子地搜寻,看到谁的抽屉里有,管它半盒还是一盒,抓住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上班渴了,不管是谁的茶杯,端起来就喝;连刮胡子刀,他都可以今天用这个的,明天用那个的。谁要是不高兴,那句口头禅就从他带笑的嘴巴里蹦了出来,让你哭笑不得。像这样吃亏的当事人,只好哑巴吃黄连了。
还有一种喜欢表现交情深度的人,就像李浩然这样的。李浩然是个特别有气氛的人,为人活络多话,从不怯场。但通常他说话没个准数,不熟悉他的人,特别容易上当。比如他说“下课了我载你回去”,你可千万别等,他是有自行车,但常常是信以为真的人在教室里望穿秋水,而他却早回宿舍了。忍不住打电话质问他时,他都吃完饭了。认错态度是很好,“我这就出来,专程接你回宿舍”。可谁也不好意思真让人家特意出来,只好作罢。第二天你要是怪他,他比你还冤:“不是说了来接你的嘛,自己等不及,还来怪我!”
最容易上当的是吃饭问题。李浩然有一句口头禅:什么时候一起吃顿饭吧。熟悉他的朋友,都不把他这句话当真。一般只有当第五次这么提的时候,才说明他是真的准备请你一起吃饭了。还有一些人喜欢开玩笑,比如在学校里,经常有同学喜欢拿别人的缺点来开玩笑,看到哪位同学剃了光头,就叫人家“秃驴”;看到某女生脸上长了几个雀斑,就叫人家“北斗七星”;有同学饭量比较大,就叫人家“饭桶”……同学之间善意的玩笑是可以的,可以活跃气氛,增加感情,但是拿别人的缺点来说事儿就不好了,这犹如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玩笑话是开不得的。
不单是在这些方面,仅仅是与朋友交谈的距离,也可以影响交流“温度”。所以某些时候,这也被利用起来了。为了与人沟通,当然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声音的轻重以及对方能否听明白,说话时与对话者就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方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如果以较近的距离和他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人家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些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嘴巴。这样做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会更加令人反感。因此,在交往上既让对方感到有种亲切的气氛,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要把握好交流的温度,其实就是从恰当的称呼、交谈,适当的距离,较有规律的联系,适合的话题、装束等方面着手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靠这些表面的东西就能体现我们与他人交往的程度。这些方面仅仅是交往的途径和外在形式,我们内心的感受会告诉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才是维持交情冷热的最佳方法。重要的就是要遵循我们内心的判断,而不仅仅是利益、礼仪的驱动。
过犹不及,只有把握好交往的度,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开拓更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