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想知道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识别的方法吗?现在,恒企小编就来告诉你几招。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谨慎选择客户,保持良好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行业的竞争也日益强烈起来,为了生存和发展,几乎每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都在争取客户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盲目接受客户委托,过度追求业务收入会给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为规避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业务委托之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审计条件不具备的,可拒绝接受委托,也可待其完整建账后,再开展审计工作可降低审计风险。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首先是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惩罚力度,对那些没有履行审计准则的要求或以各种原因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要严惩不贷,不仅要给与行政处罚还要给以民事处罚。要使其违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其次是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建设,主要是要在人员的招聘上严格的进行把关,多吸取一些高资质的人才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专业化教育,使其能够胜任不同公司的审计。再之,在审计的方法选择上要多加权衡,尽量选取一些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进行样本的测量和预算,以规避审计风险。
[图片0]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后续教育和人员培训起大的作用。首先是在进行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时,尽量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和主要业务人员参加更高级的业务培训,以更快的提高自身素质和充实业务知识,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注册会计师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在此基础上,简历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执业,以保证审计质量。其次注册会计师要加强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不得为降低工作成本而随意放弃、变更拟定的审计程序,在满足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对财务报告中欺诈、舞弊或其他错误的真实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一)规范审计市场,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审计按照主体分类,可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可以充分利用三种审计的特性规范审计市场,政府机构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加大对违法犯纪行为的惩罚力度;而被审单位应适当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产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结果;社会审计则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也可以借助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力量进行监督,获得社会公众对行业的支持与信赖。
(二)加快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制建设。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虽然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应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有法可依、有法可行,不会让其感到无助困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图片1]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强化队伍素质,规范执业行为;加强质量控制,防范重大风险;完善财务管理,提高信息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
执行业务降低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了解内部控制,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及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
2.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领域相联系,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不得未经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该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评估的风险相联系,以防止机械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审计准则对程序的要求。
4.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结果如何,都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程序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5.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而且随着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日益趋同,在今年也就是2011年可能会有新的审计准则出台,到时一定会有更为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推出,应用到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让我们试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