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敏感性,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感觉比其他孩子更强烈。不准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自尊心太强怎么办的相关内容。
孩子自尊心太强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孩子的事情。孩子在玩或者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仔细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做的不错,别忘了及时赞赏一下,比如孩子主动让给小伙伴玩具。
或者没有家长提醒就把地下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了,等等,这样对孩子来说,收到赞赏和鼓励是非常高兴的,慢慢的就能培养起孩子的自尊心了。
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这样孩子往往心理素质比较强,孩子能学到父母的很多优点,做事情往往也会有分寸,家长的一些特质,比如自信、自强等,都能传递给孩子。
[图片0]
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家长要注意,孩子自尊心都是很强的,不要束缚孩子,凡是应该注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更加的放松,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了。
增强孩子自尊心的方法
自尊心强是一种性格缺陷,在性格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帮助、引导。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让孩子大胆地说话。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迫孩子说话。
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旷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如何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儿童的自身优越感,的确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影响心理方面的健康。过度的优越感不仅不能使孩子有前进的动力,反而易使孩子自我满足,停止不前,甚至还会加重他们的攀比心理,养成孩子好虚荣、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儿童的优越感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及时引导,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谓优越感,就是指人们自以为生理方面如体形、相貌和体力,心理方面如智力、技能、知识或其它方面比别人强的心理状态。优越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弱点或不健康的心理疾病,它基本上属于一种中性心态,如果运用恰当,可能会成为孩子追求进取的动力。但是,若不能全面地认识优越感的本质,就很可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
[图片1]
一般来说,儿童认识问题多易片面,偏激,表面化,所以,家长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像您女儿这种情况,就属于明显的自以为是的优越心态,这种优越感使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弱点,觉得自己处处高人一等。您能够认识到这种心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说明您是一位懂得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好母亲。
怎样批评孩子不伤孩子自尊心
低声。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气急败坏、高声大嗓。其实这是一种极其落后而低级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施之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易造成孩子胆小懦弱;施之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易造成孩子倔强叛逆。
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必须抛弃这种教育方式,而且要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进行。“低而有力”的声音,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这种低声的“冷处理”,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我们是否发现这样的事实:那些爱大喊大叫、大声斥责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都不害怕父母,而且有很强的叛逆性。而那些对孩子采取和风细雨式批评的家长,往往受到孩子的尊重。
沉默。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较严,又沉不住气,不管大错小错都会及时提出、及时纠正。这个出发点也挺好,但时间长了,孩子总是处于被动改错的位置,他就不会自我反省、主动改错。
而且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做错了事时,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家长的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