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终于找到怎样有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成长。心理学提到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心态、人生观、婚姻观,这种影响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是负面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有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相关内容。

    怎样有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人际交往中,出于礼节,家长都喜欢夸奖对方孩子,不管是不是真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因为谦虚而否定对方的夸奖,甚至列举孩子的缺点来反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误会。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理解家长的谦虚,只会觉得家长不辨是非;而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孩子,父母在别人面前揭自己的短,只会让孩子觉得丢面子,甚至很生气。

    面对他人的夸奖,只要是真实的,符合孩子情况的,没必要谦虚,这是孩子本就该得到的夸奖,让孩子享受别人的夸奖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还可以趁机教育孩子,只要努力他能做的更好。

    [图片0]

    有时候孩子犯错后就知道自己错了,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改正的机会,迫切的希望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帮助他们保密,保留他们的尊严,如果家长迫不及待的在众人面前将他的错误揭露出来,曝光在公众场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我们总是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这是人自尊心的一种表现,人都是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赞美、表扬和认可,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其实大人小孩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而在教育中很多父母经常忽略了一个问题—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是每一位作为父母都必须做到的。

    自尊是人类生命的本源,是人走向群居生活的基础。自尊心则是人格主干,是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感。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会努力不使自己成为家庭、集体乃至社会的包袱和累赘;不能容忍自己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更不能容忍别人的施舍。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自尊心,才能逐渐建立起自立精神。

    怎样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是向上的内在动力。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此期,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损害、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从而带来不良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对孩子事事处处不放心,在家里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碰。有的孩子想帮家长拣菜,家长怕孩子拣不干净、添麻烦而粗暴地阻止;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想和客人一起玩,家长伯孩子调皮、给自己丢面子而把小孩支出去。

    实际上,这种“不让做”、“不放心”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对立和不满的情绪。尊重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家长切忌在外人面前批评或讽刺孩子。3—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强调自己尊严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

    [图片1]

    有的孩子晚上尿床后,家长就讽刺、挖苦孩子,第二天还告诉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使孩子“当众出丑”。也有些家长一碰到熟人就当着孩子面数落孩子如何调皮、不听话,如何不懂事,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家长这种做法是对儿童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心理上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反应。

    怎样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难免做错事,即使家长有多生气,都请尽量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批评孩子要讲究技巧,避免伤及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不喜欢的只是他的这种行为,而并非他本人,要让孩子知道你是对事不对人的。

    家长也应该避免一味地斥责孩子,家长可以选择“你这样做,妈妈很伤心”、“我们对你这种行为感到很失望”这样的相对比较温和的语句来批评孩子。这样说一方面表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让孩子对于家长的批评教育更容易接受。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能准确地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他们重复犯错。由于家长常常是只针对问题的表面加以制止,再附加一句:“下次不能再这样了”。有时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因此说清楚这两点,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避免重复犯错情况的发生。

    孩子犯了错,延时满足也是比较好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静静想一想,等孩子冷静了再讲道理,这样的批评才是有效的。批评能帮助孩子分清是非,要适度和适宜地运用它,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