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体验,也是反应;是冲动,也是行为。它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与其他心理过程有着广泛的联系。孩子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是与其情绪状态、特别是消极的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教育孩子宣泄愤怒的情绪的相关内容。
如何教育孩子宣泄愤怒的情绪
我们发觉自己的愤怒太强烈,无法自我修复并发泄出来时,那时我们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他/她的父母表达愤怒,那父母实际上就在教育孩子也决不能表达愤怒。或者,如果有家长总是以大声、有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又或是父母之间存在暴力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觉得发怒十分可怕。
要让孩子形成良性的愤怒情绪,你自己应该率先实践。在生气时尝试正念法让自己觉得更舒服。对愤怒的抗拒往往只会加剧我们的怒气。一旦你能更好地体验愤怒并且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没有消极抵抗或者大发雷霆——那么你就为你的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愤怒的榜样。
[图片0]
有些孩子处理愤怒情绪时会创造一个“虚假自我”: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长大后,你还用这种方式应对愤怒的话,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因为在虚假自我中,你会把自己真正的情绪剥离开来。当你永远无法坦率地表达愤怒情绪时,隐藏在心中的“真你”就不得不处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
如何正确疏导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大哭,或者因为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的情绪发泄
磨蹭
对于急于让宝宝洗脸、穿衣、吃饭、上幼儿园的父母来说,简直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龟速”行动的宝宝更让人恼火了。宝宝需要熟悉家庭时间表、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新技能,而这所有的项目都需要时间。而以蜗牛般的速度行动,通常也是宝宝表达不满的方式。如果他的行动总是慢半拍,不要生气,耐心地给他更多时间吧。父母最需要做地是尊重宝宝的个性,帮助他以自己的步调行动。
苦苦哀求
宝宝都是索求的天才,他不停地苦苦哀求,喋喋不休,直到父母不胜其烦,举手投降。然而宝宝哀求你的背后,他也在学习试探彼此的底线,并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学习为自己的权益进行谈判。这时,让宝宝感到你会考虑他的心声和处境非常重要。父母要耐心倾听他的声音,并试着去理解宝宝。同时,制定合理的规矩同样很重要,要让宝宝知道,他的行为和诉求也是有界限的。
[图片1]
反抗
生气、愤怒、不公、侵犯……成年人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宝宝同样很重要,只是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宝宝必须服从父母的要求。如果是在公共场合,父母可以请宝宝暂时安静,同时告诉他,稍后你会倾听他的意见。如果宝宝坚定地反抗,你多说也无用,他直到发泄出来才能感到舒服。这时,你可以带宝宝离开,给他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安全的地点,让他尽情表达。
如何正确疏导情绪
如何缩短负能量的产生周期,当你观察出自身的行为周期时,比如做出好结果的时间,比如适应大环境的时间,你便可以确定如何来缩短负能量的产生周期。如何降低负能量对自身的影响,直面引发自己负能量情绪的人,事,环境。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讨厌的人,面对自己讨厌的人的最好办法,便是观察他们的行为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在不妨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只要说出对方想听的话或者针对对方的思维漏洞给出最合适的回应,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他人对于自身的负能量干扰。
很多读者提问说,觉得很多人没有办法沟通交流,其实往往是我们因为暴躁等情绪为一个人贴上了标签,而对方也同样如此。总结出让自己负能量爆发的事情的共性,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不断去拓展新的解决办法。
这种解决办法通过实际的阅读,与人交流,交战中逐步总结。其实这一过程中总结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应急反应,很多时候,在面临相同事情,只要改变自己应激反应中的举措和举止,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