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总算明了调节心理方法

    当下,我们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在受到挫折时有效地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调节心理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图片0]

    调节心理方法

    1、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不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暗示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

    2、放松调节

    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以及手脚冒汗等生理反映,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3、呼吸调节

    这也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等。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使情绪得到良好调节。

    4、想象调节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既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况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想象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的放松;其次把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紧张的等级从低到高排列出来,制成等级表;然后由低向高进行想象训练,就能达到情绪改善的效果。

    心理健康的10大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没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忧郁、过度紧张等。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吧。

    1、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

    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

    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

    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个人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

    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

    如何调节自己的愤怒心理?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定会看见遇见一些事情,有开心的、有伤心的也有愤怒的。在面对一些令人愤怒的事情时,许多人会过度的激动暴怒,在接下来的生活也会为之失望悲观。专家介绍,长期处于这种心理会造成大家心理障碍,必要的时候应与心理医生进行交流。


    [图片1]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愤怒形成的机制和对于人们心理生活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当人们感到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从一方面讲,此时产生的愤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心理能量激励愤怒者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权利或进一步寻求满足。

    另一方面,愤怒会削弱人的理性,使注意的范围狭窄,容易在不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做出过激的行为,以至于伤人伤己。但对于灾难幸存者来说,心理学界认为他们的愤怒不是初级情绪而是次级情绪,它其实是在掩盖悲伤。丧失导致的悲伤是如此得难以承受,人们宁可不去体验它而去体验愤怒。此时的愤怒会让人觉得强大,驱使人们去做些什么,如去批评别人,指责别人,所以我们需要看清愤怒背后的情感。

    有时这种愤怒会指向治疗师或政府,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不是愤怒,而是悲伤,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悲伤。尽管如此,它相对于否认,回避和麻木对人应对危机来说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所以看到一个灾难幸存者愤怒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认为他或她的哀伤还可以借助愤怒表达出来,甚至还具有较强的自救和救人能力。但同样,如果不能被很好地理解和疏泻,而是驱使幸存者付诸行动,可能会干扰正常的救助安置工作,造成混乱。所以,我们必须适当地引导愤怒情绪,协助其发挥正性作用的同时避免负性作用的发生。

    如何调节自己的愤怒心理?以上就是专家们对于该问题的解答,希望可以帮助正受困扰的朋友。同时持续的愤怒情绪只会让自己更加心情不好,学习工作都做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化愤怒为力量为社会作出更多的有益事情。

    心理健康的5大特征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3、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5、内省能力

    人生本复杂,只有一个平静的心,不断内省自己的心态、行为,不断改进自身缺点,以无尘之雨洗涤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于世。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所以心理健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