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装备的科技含量与精密程度不断提高。现在,小编就整理出装备管理工程的相关知识。
加强医疗器械的储存、安装与维护
为保障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从医疗器械储存和安装起医院就应重视。医院各使用单位,必须按照所购医疗器械的储存要求备好相应的存放库房,在安装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安装,安装的场地必须符合医疗器械的性能要求,保障医疗器械能正常运行。对于特殊的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如放射性医疗设备等。医院预留的面积和储存条件应与医疗器械存放的面积和条件相符。医院的医疗器械库应进行分区,分为验收区,合格区和不合格区,各区配有明显的标志。在存放医疗器械时应分类存放,贴上清晰明确的标签。同时,医疗器械库内外的卫生必须做好,环境立求清洁,必须达到医疗器械的存放卫生标准。在医疗器械库里对于过期、失效或报废的医疗器械应设好专门的存放区,不得混在可以正常使用的医疗器械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图片0]
很多医疗器械对于光、尘、温度、潮湿程度等都有特定的要求,为保障医疗器械的功能不受影响,医院在储存的时候医疗器械库应当有防尘、避光、防潮、防污染、温度、湿度调节等调节设施。医疗器械库应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他们应按医疗器械的要求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设计检验、计量等精密一起应按照规定进行核准、维护。对于在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必须加强检修和维护,以便确保医疗器械能够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对于长时间使用已经出现故障或将报废的医疗器械应及时停止使用。
医疗装备的使用管理
验收与安装调试管理
装备的验收与安装调试管理是确保引进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投入使用的重要工作。各家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验收小组,验收小组成员要认真阅读相关技术文献、熟悉其技术原理、技术性能以及技术标准,根据合同及附件、技术要求等拟定验收计划。现场点货由验收小组与供货方共同启封验货,检查装备的品名、数量、出厂合格证、中英文说明书、进口设备的报关单、装箱单及其它专用技术资料,同时建立档案。然后由供货方的工程师进行现场安装调试,对装备的全部功能与各项技术指标逐项测试,直到合格为止,并对全过程做详细记录。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的有效进行对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医疗装备的作用,促进医院发展。档案管理应注意材料的完整性,主要包括:装备的使用说明书、操作与维护手册,出厂合格证,装箱单、验收单,申请单、合同、会签单、付款通知单、使用记录检修报告,各种台帐、卡片、装备的主要技术状况、维修记录、维修计划的完成情况,效益分析报告、利用率、完好率统计表等材料。
日常管理
主要是指对机器的环境(温度、湿度等),电气安全,防尘、防湿、防腐、定期保养、定期检测等。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才能使机器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管理
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是一件比较烦琐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对维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设立专门的维修机构。
(1)各医院应针对医疗器械的检查和维修应建立专职的维修组。维修组的成员不仅需要懂技术,更应懂得管理,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医院医疗器械的日常修理和管理。
(2)建立兼职的维修队伍。除了组织专业专职的维修组外,各医院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兼职的维修队伍。毕竟医疗器械的种类多、数量大、维修难度大,如果只依靠少数的专职人员是难以完成全部检查和维修任务的,因此医院成立兼职的队伍,联手承担。这样既充实了维修队伍,保障了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又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与专业维修公司合修,在专业维修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学习提高维修能力的,同时节约维修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医院还应不断安排维修人员到设备的厂家或公司进行定期培训、脱产学习、上岗培训、技术交流等。学习其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维修水平,保证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
[图片1]
其次,建立健全维修管理规章制度。
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工作要顺利进行还必须有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障,维修体制和维修规章制度影响着维修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维修行业的立法,制定完备、系统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使维修工作的验收、计量有法可依、有据可凭。存在维修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医院提供服务。
(2)积极营造有利于医疗器械维修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加大维修行业的合并和重组力度,改变维修企业目前维修面相对单一的现状。
(3)促进医疗器械维修行业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现代化种类繁多的医疗设备已经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维修企业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只能维修单一品种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因此各维修企业只有尽快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不同层次的多专业、复合型技术人员,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4)各医院应在制度上加大对维修人员的扶持力度和保障力度,为维修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借以提高维修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保障医院诊断工作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