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MOYRF
  • 总算懂得颁奖类电视节目策划技巧

    电视节目策划的重要性从电视节目摄制一发行一播出这一全过程来看,策划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意义。下面是颁奖类电视节目策划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颁奖类电视节目策划技巧】

    [图片0]

    一、评选时注重人物的典型性和故事性

    一台颁奖典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观众折服于每一位获奖人物的感人事迹,同时通过获奖人物的榜样作用,引领和激励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由武汉教育电视台参与举办的前后三届“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评选,可以说所有被推荐参赛的教师,都是全校乃至全区最优秀的教师,几乎每一位选手都有着骄人的教学业绩和突出的专业素养。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魅力PK中脱颖而出呢?华中师范大学的范先佐教授在第三届“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颁奖典礼上这样总结:“教师的魅力源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源于对学生无私的爱,源于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由此可见,魅力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模范教师,但他同时还得具备一些特质,这种特质正是魅力教师的典型性。比如第二届“十大魅力教师”中拿着蟒蛇上美术课的邹华章老师,一边画着卡通人物素描一边教英语的邓强老师;第三届“十大魅力教师”中用英语RAP引导高中生轻松学习的李燕子老师,用自创的儿歌教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黄青老师等等……其魅力的典型性对最终的评选结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这种典型性也是颁奖典礼上必须展示给观众的策划亮点。

    对教师魅力典型性的评判,在于他们魅力之举所蕴藏的内在教育智慧。因为这种魅力的典型性并不是一种外在浮夸的作秀,而是对于教育教学的内在思考与无畏践行:在邹华章特立独行的做法背后是对美术教学的大胆创新;邓强图文并茂、惟妙惟肖的英语教学背后,更是对业务的孜孜以求与勤奋探索;李燕子用心良苦的“萌”,其实是为了缓解高三学生备考压力的教育智慧;而“开心果”黄青老师的背后,则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悲情故事……所以教师的魅力典型性一定是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并且是在多年执教的深厚教育功底与独到教育智慧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积累而成。

    而除了典型性,一些有故事的选手也会深得评委的青睐。纵观各种颁奖典礼类电视节目,展现获奖者事迹的画面总能在现场引起观众最大程度的情感共鸣,通过外景短片的现场播放,能引领观众突破时空的限制,全方位深入了解主人公感人的故事,于是外景人物专题也成为了颁奖典礼上的重要策划环节。

    在第三届“魅力教师”颁奖典礼上,现场观众几度被获奖教师的事迹与情怀感动得落泪,而这几次泪点的引爆都源自人物专题的现场播放。比如蔡甸区桐湖中学的谢建华老师,23年来承受着血吸虫病反复感染的折磨,不顾家人劝阻,始终坚守在血吸虫疫区执教;黄陂区特教老师方海霞,为了帮助失聪学生圆梦,十几年如一日陪伴照顾他们,最终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开口说话;外表活泼开朗的黄青老师,更因倾心工作、过度劳累而导致三次流产,至今无缘成为一名母亲……真实故事的感染力是最强大的,这几段人物事迹的短片在颁奖典礼上穿插播放后,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与泪水,成为整台节目的一大亮点。

    二、再现时注重形式的可视性与互动性

    从第一届“魅力教师”颁奖典礼至今,所有现场节目均由参加评选的老师们出演,而并非外请专业的歌舞演员。“课堂是我的舞台,舞台是我的课堂!”这是第三届“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颁奖典礼的口号,要让老师们充满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就要把舞台打造成老师们的课堂。这就需要节目策划者用可视性、互动性等舞台再现形式,对选手进行巧妙的包装设计,为他们度身定制最适合的节目表现形式。

    “魅力课堂”是“魅力教师”颁奖典礼的经典节目形式,即把一节45分钟的课程浓缩设计为3分钟左右的舞台节目,根据不同老师的不同魅力特点,设计出符合电视节目“可视性”的舞台表现形式。在第三届“魅力教师”颁奖典礼上,数学老师宋俊、英语老师李燕子、物理老师朱丽琨和学生们一起表演的《课堂RAP串烧》、品生课老师曾莉表演的《趣味课堂》、男幼师李浩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的《爸爸老师的童话课堂》、职校老师马丹和学生们表演的《点亮迷失的青春》、西藏中学王婧老师和藏族学生表演的《深情的哈达》,都把老师们在课堂上的魅力表现搬上了舞台,他们的表演既让观众看到了教学的实效性,又显示出电视节目的观赏性和可视性。

    作为颁奖典礼类的电视节目,互动性也是设计现场表现形式的关键。在颁奖典礼的现场,与观众的互动一定要用得有必要性、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达到策划者预期的目的与效果。第三届“魅力教师”颁奖典礼上,与观众的互动只用了一次,是在特教老师方海霞和她的学生们的展示之后——由于方老师的学生们生理上的残缺,大多数人包括聋生的家长,都只关心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这些孩子也有自己心中的梦想与追求。

    而方老师正是十几年如一日不仅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更守护着他们内心深处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并鼓励孩子们:“梦想即便遥远,但也要为此努力、不能放弃!”这种心与心的交流,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得到了孩子们的接纳、信任和喜爱。策划者在被这个故事感动之余,马上萌生了帮助聋生圆梦这一创意。这个环节在颁奖典礼的现场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播放反映方老师事迹的短片《守护折翼天使的梦想》,之后紧接聋生们现场表演的歌舞节目《圆梦》,最后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

    当全场观众在主持人的引领下,用手语对聋生们说:“你们的表演真棒!”的那一刻,方老师在全场观众的帮助下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聚光灯下光彩四射的舞者。通过策划者的精心布局与完美实施,最终,不仅孩子们的梦想成真、方老师的魅力绽放,同时也让现场所有参与互动的观众都得到了一种助人为乐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在引爆泪点的同时,也达到了励志效果。这一现场与观众的“互动性”设计,更是让颁奖典礼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电视节目的策划技巧】

    策划就是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当前的决策, 也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电视节目策划就是遵照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规律,对电视节目的选题立意、采拍制作,播出销售等生产和运作过程进行总体筹划和论证并形成书面文案的一种电视行为。根据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的过程,电视节目策划分为前期策划、中期策划和后期策划;根据策划的主题和目标,又可划分为选题策划、摄制策划、播出策划和销售策划。但不管是哪一阶段和哪一种策划,策划者都要把握最关键的一点,即电视节目策划的创意,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原来的经验上有所创新。

    一次成功的策划,能使一个栏目收视率直线上升,并稳步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长期的成功策划,能成就出一个名牌栏目。电视节目策划不仅仅在于升华作品的主题,提高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在于确保了每次创作活动的成功。1983年除夕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电视晚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别出心裁的前期策划。策划者把平时积累的“点子”都“抖落”出来,归纳成一个创新的方案,其要点有四条:改变以往的录播模式,进行现场直播;取消报幕员,设节目主持人;设热线电话,沟通观众情感;请国家高层领导参加,实现与民同乐。

    按照这一策划使这次春节电视晚会一炮打响,于是,作为中国电视文艺一种主要节目样式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从此拉开了辉煌的序幕。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聚焦广大观众最关心的新闻事件、热点问题,坚持用事实说话,报道客观公正。正是基于这样的策划,才使这一栏目倍受观众喜爱,成为央视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电视节目的策划总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推动节目在创新中改革,在改革中进步。以竞技类电视节目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的是赵忠祥主持的《智力竞赛》,而到现在中央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主持人大奖赛》等非固定性栏目和《星光大道》、《咏乐汇》等固定节目把竞技性电视节目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武林风》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观众参与热情高涨、收视率居高不下。这些栏目的策划都遵循着“贴近百姓、前卫新潮、观众喜爱、群众参与”能够长期开办的栏目创办思想。至于制片人制、节目生产和运作方式,以及其他节目管理制度的产生和施行,更是策划行为的结果。

    策划还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竞争力。电视时段安排、节目制作模式、节目运作模式的不断变化,冲击着传统电视节目生产、运作观念和模式,也为电视节目提供了新的竞争机遇。不仅是自身先进与落后的竞争,更是各种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首先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增加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节目生产和运作的全程策划,让好的策划在纷杂的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取更大的观众市场。

    事实证明,策划在电视节目生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具体工作中怎样才能把电视节目的策划落实好呢?(1)坚持面向观众办节目的思想。电视节目策划一定要面向观众、贴近观众,一切以观众为中心,吸引老百姓自觉参与进来。只有观众支持、观众喜欢才能提高收视率。中央电视台开办的《非常6+1》、《快乐体验》、《过把瘾》等栏目,非常平民化,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所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节目的策划既要考虑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观众,又要考虑观众的需求。两者兼顾,有机融合,才是节目策划的出发点。比如中央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其宗旨是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其中案例精彩,争论也精彩。专家评说、大众参与,从内容到形式,观众都很乐于接受,潜移默化巧普法。

    (3)顺应观众心理需求。节目策划要想吸引观众,就得了解分析受众心理。受众心理包括一般心理和特殊心理两部分。一般心理指绝大多数观众共有的心理。特殊心理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等特殊观众的心理。掌握观众的一般心理可以使我们在宏观上把握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们的正常需要;掌握观众的特殊心理,才能从微观上根据不同观众制作出满足不同需求的节目,才能向社会作全方位覆盖与渗透。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百姓故事》等优秀节目就反映、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收视心理。

    而一些特色节目如《当代工人》、《黄金赛场》、《曲苑赛场》、《夕阳红》、《七巧板》等等满足的是不同职业年龄、爱好的观众群的需要。(4)坚持开拓创新不动摇。策划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型策划,节目就会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必须每期都有新创意。节目策划的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是原有知识、信息基础上的新组合。

    (5)遵循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策划方案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策划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主动、积极的反映,要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电视新闻策划者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机应变,既是新闻策划发生变化后采取的应急措施,同时也是新闻策划本身之要义。既然策划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事件,策划过程中必须有应变之策。及时应变可以减少损失,更好地提高宣传效果。

    [图片1]

    (6)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作为节目策划人必须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节目没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只抓经济效益,把社会效益晾在一旁,经济效益也会好景不长。节目策划要做到效益双赢并不难,难在节目如何做得好看。比如在地方台,收视率高的栏目往往受到商户的青睐,从而被特约播出和赞助播出。创意新颖的综艺节目和其它文化活动,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或商户参与。策划无新意、收视率不理想的节目和活动可能无人问津。这就是说没有了受众就没了市场,没有市场就肯定不会有经济效益。所以,节目策划人在策划节目时要将主要精力还放在节目构思上,以精品栏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电视节目策划怎么创新】

    1 、电视节目策划创新的必要性

    策划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了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作为电视媒体人,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如今的媒体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只有在策划过程中进行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主动。众所周知的《中国好声音》之所以能够赢得很高的收视率,新颖的节目策划可谓是功不可没,很多地方卫视的电视节目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富有创意性的策划也是成功关键。实际上,我国当前的传媒领域已经走进了“策划时代”,而创新便是策划过程中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节目的策划创新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很多电视节目都不再局限于对传统信息的挖掘,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很多新媒体上面,如微博、论坛等新媒体,都能够为电视节目提供更多的线索与题材。举例来说,湖南电视台的《新闻公开课》节目,就开创性的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表达观点,提出意见,所涉及的话题也全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这就看出了策划人员的选题创新性。

    2 、策划形态需要多元化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形态也越来越多,这种转变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策划形态的多元化也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主要途径。

    跨媒体融合

    这种形式指的是以电视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将其它媒体中的资源通过电视展现在观众面前,当前很多电视节目都运用了这种新的节目形态,比较多的形态有网络资讯、杂志资讯以及电视读报[2]。举例来说,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和《网罗天下》便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跨媒体融合节目,前者属于电视读报节目,后者属于网络资讯节目,都是将其它媒体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电视展现在观众视野中,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延伸到了报纸和网络中,促进了媒体融合。

    其他媒体元素

    当前的很多电视节目中,都吸收了广播或网络的一些元素,如直播节目的电话连线,其中有广播元素;再如一些电视节目中有网友互动环节,这便是对网络元素的运用。举例来说,央视节目《夜线》便将广播元素与网络元素很大程度的融合,不仅有网上的观众留言,还在节目中对观众留言进行反馈,增强了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这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是无法想象的。再比如说湖南电视台的《越淘越开心》,将网络购物融入到了电视节目中,吸引了很多观众,观众不仅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进行了购物,还能够在同时享受电视节目所带来的娱乐性。

    互动化倾向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很大提升,将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成双向传播,强化了观众的主体意识。另外,当前的电视节目除了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还有短信互动与网络互动等互动方式。举例来说,浙江电视台的《奔跑吧,兄弟》中,节目之后便有微博网友向明星提问的环节,通过电视节目与主持人,将观众的一些问题传达给明星,明星也会做出回答,满足了很多观众对节目台前幕后的好奇心,使节目的平民化程度更高,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性。

    3、策划推广需要多渠道

    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除了其自身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新颖,节目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的推广与传播是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构建起品牌形象,是节目推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的很多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如湖南电视台的《爸爸去哪儿》、安徽电视台的《蒙面歌王》、浙江电视台的《奔跑吧,兄弟》这些节目在开播以前,都会大规模的播放宣传片,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获得更多观众的关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广方式。

    【电视节目策划及应用原则】

    电视节目策划的重要性从电视节目摄制一发行一播出这一全过程来看,策划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意义。

    1、策划是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电视节目策划不仅仅在于升华作品的主题,提高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在于确保了这次创作活动的成功。以大庆电视台精品直播栏目《今晚60分》近日播出的一期节目为例。栏目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得到四川省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即组织人员进行节目策划,于第二天推出特别节目,从大庆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募捐、献血,四川籍打工者对家乡消息的期盼等方面,以消息、特写、专题等形式组织节目。节目直播过程中不断收到观众的电话及短信,节目播出后栏目组热线电话更是不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充分展现了策划的成功。

    2、策划为电视节目的生产和运作指明方向。“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策划作为思维与行动、主观与客观之间不可缺少的联系环节。对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创造性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电视节目的生产和运作需要的正是这种策划,特别是在影响重大的大型电视节目的摄制中。作用尤为突出。比如1997年的“飞跃黄河”大型现场直播节目,人们之所以至今仍对它褒贬不一,就是因为人们总觉得也许还有更好的直播方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就提出,如果由他们进行现场直播,那么节目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式。他们将在隆重推出“飞黄”瞬间的前前后后。从新闻的角度、用新闻的手法介绍黄河。并把柯受良此前所有的跨越镜头资料都穿插进去,除展示黄河传统文化外,更要表现和弘扬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和气概。应该说,这样的“飞跃黄河”节目和我们已看到的由文艺中心制作的节目,我们都希望看到。但由于策划的片面性。使我们“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3、策划为电视节目的生产和运作提供新的观念和思路。电视界和文学界一样,常被人戏称为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的“批发商”。多年来电视界一直是观念、思路、方法常出常新,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工作者思想意识具有开放性,使他们能够也乐于探索和接受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媒体的开放性,使得无论哪一家电视台都无法将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作为永久的“看家本领”而独占,除非它不用它们指导节目生产。

    生产出节目也不公开播出。以纪实观念介入电视为例,改革开放后在中国最早推出纪实节目电视专栏的是上海电视台。其《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曾让国内电视人视野大开。至1993年《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问世,加之《望长城》、《沙与海》等一大批电视纪录片的实证和推波助澜,纪实观念、平民意识、追拍手法。成了电视节目制作的一种思潮、一种势力和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倾向。至于制片人制、节目制作公司制、节目制作股份制等节目生产和运作方式,以及其他节目管理制度的产生和施行,更是策划行为的结果。

    4、策划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竞争力。电视时段社会化、节目制作公司化、节目运作市场化,这些在冲击着传统电视节目生产、运作观念和模式的同时,也为电视节目提供了新的竞争机遇。但若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首先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增加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节目生产和运作的全程策划。这一点。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等栏目都有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电视节目策划的遵循的原则:

    (1)导向原则。电视节目的策划既要考虑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观众,又要考虑观众的需求,把握两头,上下通气,巧妙结合。才是节目策划的出发点。比如中央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其宗旨是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其中案例精彩。争论也精彩。专家评说、大众参与,从内容到形式,观众都很乐于接受,于无声处巧普法。

    (2)心理原则。节目策划要想吸引观众,就得“搔到观众的痒处”,打在观众的“麻筋”上,必须分析受众心理。受众心理包括一般心理和特殊心理两部分。一般心理指绝大多数观众共有的心理。特殊心理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性别等特殊观众的心理。掌握观众的一般心理可以使我们在宏观上把握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们的正常需要,并加以适当引导;掌握观众的特殊心理,才能从微观上根据不同观众制作出满足不同需求的节目。

    才能向社会作全方位覆盖与渗透。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优秀节目就反映、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收视心理。而一些特色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戏曲采风》、《夕阳红》、《动城》等等满足的是不同年龄、爱好的观众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