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自信,但是孩子不能自傲,自信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营养,而自傲就是让孩子膨胀的多余脂肪。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但没有达到让孩子有自信的目的,反而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这是因为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那么,孩子虚荣怎么教育呢?
[图片0]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祖宗,无论是70后的父母还是80后的父母,大部分在对待孩子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想要学习欧美的开明,另一方面又学不来欧美的独立。这就养成了溺爱孩子的坏毛病,全家往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口人围着一个小孙子打转,让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地球的中心,那么多大人都对自己言听计从,这就在心态上出了问题。但他第一次进入“社会”——比如幼儿园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恐慌中,一方面在家里养成的颐指气使的习惯让他很自傲,另一方面幼儿园人人都是小祖宗的气氛让他很自卑,这就会让孩子养成虚荣心理,无所不用其极的去和同学们攀比,一个引导不好,孩子就会学坏。
很多家长对鼓励教育理解的非常片面,只知道要“鼓励”,可却不知道怎样去“鼓励”。比如,有的家长只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然后一味地进行鼓励。有的家长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孩子有没有做对,都是一口气地赞美。可他们没有想过,鼓励过当会让孩子变不不知所谓,不知道自己的身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后者就更可笑了,如果孩子犯错误,甚至是同样的错误连续犯多次的情况下,家长还盲目的只知道鼓励的话,那么只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这么做是对的。”一旦造成这样的结果,想要再改变就很难了。
赏识教育本身是很好的教育工具,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如果赏识的不当,就会让孩子成为自我中心很强的人。这样日后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严重挫折。若再加上无法自我调整,很容易从膨胀的极端走向挫折自卑的极端,甚至不排除会造成人格的扭曲。所以,除了把握前面提到的赞美诀窍以外,适度的惩罚和警告也是必须的。想案例中李婷那样的孩子,纵然她的优秀点很多,但是父母依旧应该适当地从她身上挑一些毛病,让她知道人无完人天外有天。
有惩有罚才是教育指导。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批评和鼓励的态度、程度和次数上都要把握好度。不过,每每提到“度”的时候,不少家长就会很头疼,觉得太虚了,根本不容易操作。那么,怎样才是比较合适的“度”呢?其实,所谓的“度”,不是说你一周必须要批评孩子几次,赞美孩子几次,而是要掌握好方法——即让孩子受到触动,又不至于造成他的逆反心理。我们不妨先看看错误的惩罚方法:
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这是极端幼稚的惩罚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孩子更不例外,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只要不和父母心意就会挨打,很容易会选择欺瞒逃避等消极方法对待父母,从而避免遭受皮肉之苦。在家长看来,可能孩子变乖了,实际上却往往是孩子隐瞒了很多事情,直到更大的问题浮出水面。
在别人面前打孩子——人都要面子,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关上门打他,或许都还好说。可有些父母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教训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对10多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是极大伤害自尊的行为。遭受他的反抗不可避免。
打完孩子,强迫他认错——对孩子而言,打已经是很没面子的事情,还要认错,估计他就更加不服气了。即便孩子迫于家长威严低头了,你能指望他真心认识到自己错误吗?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打孩子已经是很错误的方法了,如果再错上加错,惩罚只会让亲子关系恶化,就更别提能够让孩子成为“天才儿童”了。所以,正确的惩罚手段应该首先杜绝打孩子。我的建议是可以先跟他沟通,让孩子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什么事情父母会很不高兴。这被我称为——限定范围。
当然,孩子毕竟没有大人那么强的自制力,他即便知道了你所限定的范围,也可能因为贪玩或者别的原因“越界”,头两次,你可以提出口头警告,这叫——越界沟通,也是给孩子的一个缓冲。如果孩子继续同样的犯错,那么就不能姑息了。否则他会觉得你的惩罚只停留在口头上。此时,比较好的方法是停止孩子某样最喜欢的事情,我把它叫做——“剥夺权利”。比如本来你们周末是要去郊外度假的,孩子也对这个事情很期待,那么你可以因为他翻了错误取消度假计划。这种行为比体罚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样一个信息——如果我犯错,我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有几次类似惩罚之后,相信孩子在做“限定范围”之外的事情时,会好好掂量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