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终于找到自学德语需要什么教材

    现在有好多高校都在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并且中外合作办学是将外国优秀的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手段在自己的国家采用,吸引外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国家的教学质量,这样也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外国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自学德语需要什么教材的相关内容。

    [图片0]

    自学德语需要什么教材:

    1. 柏林广场(A1)学生用书

    适合人群:

    有出国留学意愿、在德国生活/学习常驻意愿,注重语言应用,自律性及耐性比较强的学习者。

    推荐理由:

    这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引进的一套德语原版学习教材,由朗式出版社出版制作,配套学习资料做得比较用心,出版社专门搭配教材制作了补充习题和一批学习资料(小编大喜,目前还在挖掘中)。仔细翻看了《柏林广场A1》这本书,从学习内容(如每课目标的分类),到学习安排(如正式单元和复习内容的穿插搭配),再到整套教材的配套补充材料,小编看后表示挺惊喜的。如果各位想去德国留学,或者想参加德语欧标A1考试,或者单纯想要学一些地道德语,可以选择这本教材。这套书的语法总结不错,每个单元不仅有语法总结,还有单元重点的日常使用总结,小编觉得很贴心。不过,因为是引进教材,采用的也是纯德语排版,所以自学A1阶段可能会有些吃力,建议大家在自学时可以找个好老师带着入门,或者可以选择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复习材料,搭配国内教材使用。

    2. 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初级Ⅰ

    适合人群:

    初学者,有一定基础最好。

    推荐理由: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在培训德语学习者(尤其理工科学生)去德国留学方面有多年的丰富经验,而这本书就是他们所选用的教材。这算是国内比较好的一套出国指向型教材,也是一套经典的德语学习教材,内容选材值得信赖。建议有德国留学需求的同学/有德福考试需求可以考虑选择这本教材。

    3. 走遍德国(初级1)学生用书

    适合人群:

    有出国留学意愿,有德国旅游/生活/常驻意愿,注重语言应用,自律性且耐性比较强的学习者。

    推荐理由:

    《走遍德国》系列是外研社引进的德语原版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德国生活方方面面,偏向应用性,注重听说。《走遍德国》是欧标指定教材,教材难度根据欧标考试设置,学完初级1可基本达到A1水平。有德语A1等欧标考试需求的同学,可以选择这套教材。不过,这套教材可能不太适合完全零基础的同学,因为教材是纯德语编写的,且对语法的重视度不够,初级阶段最好有老师带领学习。推荐大家可以先学好一册国内教材,有一定基础、能看懂基本的德语后,再利用这套教材学习。

    初学者学习德语的方法:

    1. 关于“r”的发音

    这个“r”在德语中的发音是每个德语初学者最先碰到的麻烦。相信大家也有一些关于“r”发音的个人体会,其实万事开头难,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加上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一定会有提高的。我们给您的只是方法,成效与否还要看个人下的功夫是否到位了!“r”的发音有大舌音和小舌音之分,我们主张初学者练习发小舌音,因为在德国人的心目中发小舌音比较高雅一些,其实也无所谓的。练习发“r”的方法主要是:早上起床刷牙的时候,嘴里含一口水,仰头将水停在小舌和喉管之间,振动声带使水一起震动,感觉小舌振动为成功,否则重来。这样反复练半个月,每天5分钟,直到不要水,也能振动小舌为止。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或者你自己感觉不可能发出小舌音的话,别急!请您用以下的办法:在德国人的日常对话中并不十分强调“r”的发音,有时只是一带而过,我们建议您可以用两种方法代替之。一种是,发“h”的音并振动声带;另一种是,发“鹅”的音最好也振动声带。无论您选择哪一种发音方式,注意都要快!习惯了就好了,慢慢来吧!

    2. 关于“ch”和“sch”发音的区别

    “ch”的发音是轻音,发这个音时舌头不要卷起,舌尖下咧,微微顶住下门牙牙背,用气音发声不振动声带。发出的音比较类似中文里的“洗”。而“sch”的发音方式与“ch”是不同的,发“sch”时舌头要卷起,舌尖上翘并悬空,也是用气音发声不振动声带。发音比较类似中文里的“是”。

    3. 注意不要自己加尾音

    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中国 留学 生当中,因为我们的母语和德语的确相差太远,无可借鉴,所以很多时候在我们说德语时完全是凭着想象来的。加上德语单词的发音大部分可以直接读出,这反而对初学者不利,要知道读音规则是死的,关键还是要把每个音素都发到位。如德语中的“gut”,后边是轻音“t”,而很多同学在读这个单词的时候不自觉的加了一个尾音“e”,就读成了“gute”。这完全是由习惯造成的,和懂不懂发音规则无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schlecht”,“arbeitet”,等等。一定要保证每个单词的正确发音,不要让习惯害了自己!

    [图片1]

    要加强德语学习的日常练习:

    Nicht immer ist bei offiziellen Events ein Bekannter da, der Sie den anderen vorstellt. Dann müssen Sie sich selbst beim Namen nennen. Doch wie tut man das? Nach Meinung der Redaktion des Ratgebers für korrektes Benehmen ,,Der große Knigge‘‘ kommt es bei der Selbstvorstellung auf 4 Punkte an.

    在正式的场合,不总是有一位熟人在那里为你介绍别人,你必须自己称呼自己和别人的姓名,但是怎么称呼呢?根据《重要的行为准则》一书的顾问编辑而言,为了展现良好的行为举止,自我介绍时应注意4点。

    Mit Vor- und Nachnamen. Bei der modernen Selbstvorstellung gehört der Vorname dazu. Also: ,,Ich bin Sabine Meier‘‘ oder ,,Mein Name ist Li Bin.‘‘

    姓和名都要说。如今的自我介绍中包括了名,即:“我是沙碧娜·迈尔”或“我的名字是李斌”。

    Ohne Herr und Frau. Also nicht: ‚‚Ich bin Frau Meier‘‘ oder ‚‚Ich bin Herr Li.‘‘

    不要出现“先生”和“女士”。 即不可以这样说:“我是迈尔女士”或“我是李先生”。

    Ohne Titel. Bei der Selbstvorstellung ist es nicht üblich, die eigenen Titel und akademischen Grade zu nennen. Prof. Wang stellt sich als ,,Wang Qi‘‘ vor, die Ministerin Müller als ,, Grete Müller‘‘. Solange man nicht weiß, dass man mit einem Professor oder einer Ministerin spricht, ist die Anrede ‚,Herr Wang‘‘ oder ‚,Frau Müller‘‘ kein Fehler. Sobald man aber den Titel erfährt, soll man zu der höflichen Anrede ‚‚Herr Professor Wang‘‘ oder ‚‚Frau Minister Müller‘‘ wechseln. Aber: Wenn man einen ebenso hohen Titel hat, lässt man die Titel weg. Eine Professorin sagt zur Kollegin ‚‚Frau Kubin‘‘, nicht ‚‚Frau Professor Kubin‘‘.

    不要出现头衔。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通常不称呼自己的头衔和学术职务的等级,王教授称呼自己为“王齐”,穆勒部长称呼自己为“格雷特·穆勒”即可。只要人们还不知道自己在和一位教授或部长交谈,称呼对方为“王先生”或“穆勒女士”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一旦知道了对方的头衔,人们应该礼貌地称呼其“王教授”或“穆勒部长”。但是,当人们拥有同等头衔时,就不必称呼对方的头衔了,比如一位教授称呼自己的同事时,应该说“库斌女士”而不是“库斌教授”。

    Kein Recht auf Titel. Jemanden mit seinem akademischen Titel anzusprechen ist ein Zeichen von Respekt und Höflichkeit (manchmal auch der Klugheit); aber es ist in Deutschland offiziell keine Pflicht. Ein als ‚‚Herr Groß’’ angesprochener Dr. Groß darf daher nicht verlangen :”Herr Doktor Groß, bitte.‘‘ Das ist noch schlechterer Stil als aus Unhöflichkeit einen Titel nicht zu verwenden.

    头衔的称呼不是强制的。 称呼某人的学术头衔代表尊敬和礼貌(有时也是聪明的体现);但是这在德国不是义务。在称呼格罗斯博士的时候不应该说"格罗斯先生",请说“格罗斯博士先生”,这比出于不礼貌而不称呼其头衔而言还要糟糕。

    德语R音发音技巧:

    对于初学者,我的建议是,如果打不出来,很简单,在读句子,读单词的时候,先用英语的/r/混过去,先把语调掌握住,不要因为一个R的关系,把重音语调全破坏了。在R之外,我归纳了一些语音阶段相对更重要的东西:

    1 W的咬唇问题:英语学惯了,喜欢不咬,也有的人英语里very well就没有发清楚,到德语里更明显。

    2 ch组合在德语中的变化规律,以其在拼写外来词中的规律。

    3 长短音问题,长音在平缓而深沉,短音要短促而有力。

    4 变元音要发准,复合元音要饱满。

    5 单词的重音要清楚,不要随意放置生意,或者没有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