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终于晓得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克服困难

    作为父母,我们一方面担心外面世界凶险,害怕孩子以后吃亏受伤;一方面又焦虑孩子太脆弱,抗挫能力差。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克服困难的相关内容。

    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克服困难

    你要勇敢一点。这应该是大部分父母的情况,会共情孩子的受挫心情,但常常后面紧跟一句,“你要勇敢一点,你可以自己完成的”等类似鼓励孩子的话语,这非常普遍。但这样泛泛而谈的鼓励话语,却没有教会孩子任何面对挫折的方法,“勇敢是什么?到底该怎么努力?”

    抗挫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分析挫折。生活中打倒我们的绝对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对挫折时的消极逃避态度。因此,“挫折修复力”才是关键,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成就我们的不是我们如何犯错了,而是我们如何从错误中修正。

    孩子搭积木搭不好而大哭,家长如果这时说,“没事没事,搭不好就不要搭了”,那这就是直接错过了第一步“认识情绪”。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经历激烈的情绪冲击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么了,有了这份“觉察”,我们才能管理情绪。

    很多人成年后还常常觉得“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很郁闷”,其实就是缺少了从小认识情绪的教育,因此千万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缺少了这一课。这时,我们该做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是什么,“你很生气,你真的特别特别生气”。

    [图片0]

    然后允许孩子的情绪宣泄,“嗯,看得出你特别生气,如果你想哭可以哭一会,或者妈妈给你一个拥抱吧”。同时,也要制止一些不必要的行为,“我知道你很生气,但生气时我们不能打人,需要的话可以让妈妈抱着你”。

    怎么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适当地给孩子出几个难题,会锻炼孩子的潜能。孩子对父母的脸色、言语最为敏感、很多小朋友承受能力很差,听不得一点儿批评,动不动就哭起来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抗压能力也比较差。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

    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这样反而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惩罚对于孩子第一次犯下的错误,父母不要觉得心疼而容忍,给予其适度的处罚是必要的,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这会让孩子学会接受教训。

    适度忽视,孩子是父母的关注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父母眼中的主角都是他。但现实中,一旦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说上幼儿园后,他就很有可能变得不被重视,那么怎样让孩子快速适应角色变化呢?

    哪怕你再关爱孩子,也要记得偶尔把中心点转移,让他习惯并适应新的变化,提前为孩子进入新环境做好准备。通过师幼间的互敬、活动时的敬礼仪式、少儿之间的相互礼让等,让少儿理解了“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

    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在现代这个社会,每个父母都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手心上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很不好的,要是你有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你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首先要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要知道让孩子早期受一些挫折是有好处的,要正确看待挫折教育的价值,把它当成是磨炼你孩子意志、提高孩子适应力的好方法。

    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些挫折障碍、如果你的孩子含着金钥匙出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旦遇到了困难,就会不习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挫折,最后到导致做什么事情都失败。

    作为父母的你,要知道,对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苦难是难免的,在真正困难到来之前,不但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有意给孩子设一些障碍。比如学自行车的时候,摔倒了你先不要帮他,看他是怎么处理的。

    [图片1]

    要是他处理不当的话,事后再慢慢教育他。也要学会对自己孩子说不,不要什么事情都顺着他来,不要有求必应,这些小细节往往就能悄然改变你孩子的处事方式。

    怎么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

    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