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好胜心。但由于天性使然,男孩的好胜心要比女孩的更强一些。其实,拥有好胜心是好事,在好胜心的激发之下,孩子往往可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使得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交点”之上,做起事情来更容易获得成功。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孩子的好胜心的相关内容。
如何引导孩子的好胜心
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它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见,孩子有好胜心是一件好事。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健康的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让孩子更优秀。
有了好胜心,孩子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到最佳水平,以保持领先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取得进步。同时,在好胜心驱动下的竞争,也促进了孩子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让他变得更加优秀。所以,父母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处理各种事情。
孩子的好胜心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这样才能把好胜心转化为正常的、健康的、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动力。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家长,切忌一味满足或压抑孩子的好胜心。如果家长不管任何场合,一味迁就满足孩子的好胜心,投其所好,为了孩子开心让他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就丧失了锻炼孩子体力意志和开动脑筋的机会。
[图片0]
起不到对孩子的促进作用,还会助长孩子唯我独强、过分自负的不良心理。如果家长仅从自己的标准处罚,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他过多地感受失败的滋味,就会压制孩子的自信心和好胜心,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形成一种胆怯、退缩的性格,甚至会放弃与人竞争的愿望和机会。
孩子好胜心太强的原因
首先孩子自信心太强,一个原因可能是孩子太过自信,喜欢表现自己,这时作为父母不要给予孩子任何干涉和引导,鼓励孩子将自己更多的优势和优点表现出来,而且要给孩子表现自己的足够舞台,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次有的孩子好胜心太强,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太强而自信心太足,而是自己本身就对一些自己无法做到的或者不如其他小朋友们的一些能力或者事情来强迫自己一定要做到,对于这样的小孩,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身上和他们不一样的优点和能力,让孩子为此感到骄傲,从而降低孩子的攀比心理。
再次就是孩子好胜心太强的原因也是因为虚荣心太强所致,这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不要因为表面的一些东西而迷失了自己,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要以那些华而不实物质东西来作为追求的目标。
再次孩子好胜心太强,也可能和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有关系,比如家里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有的孩子过分的偏爱一个孩子,所以会导致另一个孩子这种好胜的心理,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同等的爱,同等的关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样是父母的骄傲。
还有就是孩子的好胜心也表现为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或者玩耍时很喜欢领导和指挥别人,觉得任何人都必须要听他的,如果有一个不听,他就会不高兴甚至于会哭闹不停,这样的小孩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适当的谦让,让孩子养成互相尊重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心
孩子正确认识竞争。把竞争的概念告诉孩子,不理解的时候,给孩子举例,例如成绩,赛跑等过程,就是竞争的过程,孩子自然就会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
让孩子意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孩子在竞争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当孩子有竞争失败时,家长要给孩子多宽心。
培养孩子的个性,有个性的孩子,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处有竞争的心理,例如,学音乐的孩子,学绘画的孩子,学武术的孩子。
学会竞争分享,孩子在竞争的时候,总会与其他的小朋友产生矛盾,这个时候,要教会孩子在竞争过后,要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过程,而不是结果。
树立信心,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中,其信心是相当重要的。你要告诉孩子,我们准备得很好了,只要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成功了。
在竞争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意识到,你竞争的不是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你自己,你要挑战你自己的极限,你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去打压别的小朋友。
[图片1]
最后,孩子如果竞争失败或者是成功了, 家长要记得,不要过分地责备或者是过分地夸奖,而是需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这样,孩子才不会气馁,或者是骄傲。
怎么教孩子正确看待输赢
接纳孩子的情绪,体会孩子的感受
孩子输了已经够难受了,虽然表达的方式不恰当,但爸妈应试着用同理心去安抚孩子,让孩子感受爸妈知道自己不是无理取闹,自己其实也很懊恼,只是控制不了情绪。如果孩子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建议爸妈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然后予以适当的疏导。
让孩子明白“享受过程”比“赢得胜利”更重要
孩子会在意输赢,有部份原因是在于爸妈的态度。或许爸妈自认并没有要求孩子赢,但如果对孩子输和赢时的态度没有适当的表达,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连结和归因;例如,孩子赢时大力称赞奖励,输时却未给予正面的鼓励,甚至表达出可惜的样子,就可能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进步,并面对下一次的挑战
比赛本来就是有输有赢,有时你赢,有时我赢,这样的比赛才有意思。爸妈可以告诉孩子,他人胜利时,并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劲,而是自己还有挑战的空间,同时也别忘了提醒孩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比上一回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