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孩子胆子很小。这些孩子什么都怕,走在路上看见小动物会怕、晚上睡觉时候看见黑影也会害怕、独自一个人外出也会害怕、在公园做一些以往没碰到过的事情也会害怕,甚至在人群中见到走来的陌生人会害怕的哭起来。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怎么引导的相关内容。
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怎么引导
胆小害羞的孩子在小班会多一些。虽然幼儿园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养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教育功能,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面对集体的关注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直接面对大集体,会使孩子产生极大压力,有可能刺激孩子由最初的胆怯转为惧怕。
能在生人或众人面前大胆讲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所以,我们应关注这些孩子 最初介入集体活动的过程,这时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他们往往不只是不好意思当众讲话,有时连在游戏中拉拉别人的手都不敢。但是,当他们最初入园,母亲把他们交给老师时,母亲已把她对老师的信任传递给了孩子。
因此,孩子会关注老师的举动,看老师是否一直对他很关心,看他是否很安全。所以,在玩“找朋友”游戏时,我会多去找那些胆子较小,不愿意去找朋友的孩子,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们,用亲切的歌声与他们交流,用温暖的手握住他们,他们就会多一份胆量。
[图片0]
当他在 “娃娃家”时,会时不时的问问他们在做什么,饭做好了没有,小宝宝饿了怎么办;当他们感到高兴时,会让他们讲给我或者给大家讲一讲。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多说话,而是为了让他们变得勇敢、自信。
孩子不爱说话该怎么引导
当我们立足0-1岁过程中,从宝宝语言周期的发展来分析,会发现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首先宝宝在0-3个月的阶段,处在一个对声音的探索期,身边所发出的声音会引起宝宝的关注,宝宝通过听觉,对声音进行互动,了解到声音发生的情况、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产生因果关系的认知。
但到了4-6个月的时候,宝宝就进入到口腔对声音的探索期,他希望通过自己口腔的发声,能够模仿大人对事物的描述。实际上他对内涵本身的了解比较少,但他已经知道,语言具备的社交功能、语言具备的对事物描述的功能,所以他在早期阶段,进入到声音探索的尝试。
当宝宝到7-12个月,会越来越知道语言所存在的内涵是什么。语言能够起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作用,语言能够表达当下的事物。当宝宝对大人经常所说的那些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熟悉的了解,他就能把这个语言说出来了。
宝宝从不说话、到简单的听、到语言声音的探索、到语言表达,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是优先于语言的表达的,所以他的听力是优先于理解力和口头表达力,所以当宝宝达到6个月以后,对语言的理解力就会达到日新月异的阶段。
小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怎么办
孩子学说话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说话的愿望。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太周到,那么孩子则认为说与不说都无所谓、都能达到目的,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二是接受足够多的语言信息。如果父母从不带孩子到外面去,不让他和其他孩子接触,当然他也就无话可说。
2岁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很高,他知道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到许多事情,总是不断地向父母提各种问题,并且渴望父母给他答案。这种时候,家长应该认真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兴致勃勃地和他交谈。3岁左右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在表达过程中常常含糊不清,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图片1]
这时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说话,不能因为嫌弃孩子说话费劲而替他表达,或是打断他的话语,甚至露出不耐烦的神情。父母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无形中也是对他积极说话的鼓励。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一定的生活经验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基础。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才会有话要说。
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怎样引导
.尊重宝宝性格,给宝宝留一定的空间。内向的宝宝很容易害羞,这是天生的性格特征决定,但这绝不是一种缺陷。每个宝宝都像天上的星星,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外向的宝宝活泼可爱固然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但是内向的宝宝做事沉稳冷静,考虑周全,这同样也是宝贵的品质。爸爸妈妈要尊重宝宝的个性,给宝宝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宝宝自由发展。
杜绝两种行为—“给宝宝贴标签”和“把宝宝推出去”。妈妈带着宁宁去朋友家做客,别人给她东西她不吃,问她话她也不回答。妈妈觉得挺没面子,就不停解释说她太害羞了,妈妈就为宁宁贴上了“害羞”的标签。宝宝缺乏辨识能力,面对害羞的标签,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从而变得更加怕生。
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当面数落宝宝,给宝宝乱贴标签。有的父母发现宝宝胆小、羞怯,强行把宝宝推到陌生环境中,认为宝宝多锻炼就能变得大方勇敢。其实,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内向的宝宝在新环境中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变得更加害羞。这样的行为仍然是不可取的,爸爸妈妈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宝宝慢慢适应陌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