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终于知晓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该怎样引导

    2~3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7~10岁则是孩子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12-18岁是孩子的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该怎样引导的相关内容。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该怎样引导

    在“叛逆期”年龄段的青少年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最容易受影响,也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与支持。面对青少年的叛逆,家长不要直接给孩子贴上“叛逆期”的标签,千万不要用责骂的方式来处理。

    善于分析孩子的要求。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应该慎重考虑之后,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白了你的看法。

    只要与孩子有关的决定,都必须事先询问他的意见,认真倾听并与他讨论。千万不要强迫他们接受大人的意见,也应该给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思考空间。

    要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在犯了严重错误之后,应该给予改正的机会,并给予支持与肯定。

    [图片0]

    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重新调整自已的立足点, 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让彼此处在一个对等的位置,相互尊重,帮助孩子安全度过“叛逆期”。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怎样引导

    家长们常常会忽略2-4岁的孩子们有一种游戏心理。当大人们经常制止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好玩儿。比如大人说:那个加电的插座很危险,千万别动,当心电着你,可是有的宝宝偏就在家长的提醒下非要关注一下,要么用手去捅一捅,要么用小棍什么的去动一动。

    还比如,当大人强调:快点吃饭,别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宝宝,就在那给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时气得大人恨不得给两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有时大人干脆就在孩子身后追着喂饭,弄的一顿饭吃的鸡飞狗跳墙。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们可以环顾四周去观察,在此不多举例了。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维是属于单向的。孩子们经常会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总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想法,家长只需要冷处理,或者装看不到,或者采用延迟满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楼下了,把玩具忘家里了,这时如果你说:我们已经下楼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让你上楼去拿,怎么办?还比如几个宝宝在一起玩,你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别人动哪件都不行,别的小朋友一动,他就要、争、抢,结果弄的哇哇大哭,场面很不好控制,怎么办?

    如何引导叛逆期的孩子

    “叛逆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叛逆期”的表现.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

    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叛逆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

    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如何帮孩子顺利渡过“叛逆期”。对于“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叛逆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

    [图片1]

    与孩子对话、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怎么引导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不听话、学习没精神、做事不积极、回到家里拼命地玩游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遇到孩子“叛逆”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很头疼。而且孩子不光只是青春期才会叛逆,每个阶段孩子都有可能产生叛逆情绪。

    所以家长更要积极做好准备,面对孩子突发的小情绪,及时做好引导。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行为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相反,如果您学会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您的孩子也是可以绕过叛逆期,成为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平时孩子喜欢墨迹,家长就会开始催催催。催一次不管用,就频繁地催。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屏蔽”父母的催促,催了他好几遍,才做一点小改变,最后可能到了催也不动的地步。如果你不想陷入和孩子催来催去的恶性循环中,那么现在就尝试改变一下吧。

    比如说孩子上学就要迟到了却还在墨迹,那么就让他自己承担一下迟到的后果,被老师批评一下,可能下次不用催,他自己也会积极的要早点上学了。教育孩子我们经常说:不要再看电视了,不要再墨迹了,不能做这个,不能干这个……然后他却更加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