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终于领会民族素质是什么意思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素质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

    [图片0]

    民族素质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

    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让学生完全轻松下来,什么事都不做,漫无目的地发展。根据中央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者也就明白了自己教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成熟定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真正吃透“素质教育”与“减负”的政策精神,达到“减负”与“素质”的辩证统一。

    是否留家庭作业、考试次数的多少和节假日、寒暑假是否补课等方面,似乎家庭作业少了、没了,节假日不补课了,学生就会开开心心地上学、快快乐乐地读书、高高兴兴地升级了,这是一种错觉。正如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不是一码事,对学生来说,减时不一定能减负,减负不一定能减压。不正本清源,学生的升学压力、心理负担、学习任务能减吗?

    从现有的情况看,欢乐的是少数人,主要是那些还不甚明白升学利害关系的小学生。初中以上的学生大多只流露出几丝苦恼人的笑,当课程还是那些课程、考试还是那样考试、教法还是那种教法时,多少有点“机器化”的中学生是不会盲目乐观的。

    愁的主要是教师,特别是校长们,还有长期以来一直鼎力支持他们工作的家长们。在还没有弄清楚能不能减的情况下,广大中小学校就面临减什么和怎么减的问题,确实让人为难。难怪在摄像机前有那么多教师、校长不自然,甚至感到无奈。正如“两会”代表广东中山市杨逸仙中学校长何俭强所说,学生的负担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很多学生都说“减负”好,但真的不敢减,因为社会给他们的压力一点没减。

    现在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比如国防意识淡薄,就开国防教育课,人口问题重要,就开人口教育课,环保任务絮迫,就开环保教育课,结果学生不堪重负。再比如,高考考综合课,表面上看似乎是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负担更重,因为必须什么都学。结果是考试、评价所需的“应试”内容坚决不减,身心、能力所需的“素质”内容能减就减,公益、实践所需的活动内容说减就减。这样一来,很可能是该减的没减,不该减的减了。

    [图片1]

    青少年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员,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第一,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素质教育是每一个青少年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第三,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

    素质教育的目标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青少年,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深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根本途径就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是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是每个人能够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我们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上述理解,可以简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