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在各国的发展都与各国不同的国情相适应,基于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目的,建设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提高电网工程技术管理呢?现在,小编就整理出管理工程的相关信息。
智能电网的几点思考
基于每个国家对于智能电网概念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一种眼观来看待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发展。
国外对智能电网的研究相对于我国来说更早,同时技术也更加成熟,深刻。所以我们要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也不能全盘接收,应该发展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开放才会更快的促进科技的发展。这个观点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同样适用。开放、统一标准,让更多的研究机构加入,就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产生。
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实惠。人性化的电网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智能电网的设计除了在技术方面要深入研究之外,怎样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要,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是很重要的。开放的市场。就如前面德国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一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买电”和“卖电”,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能的有效利用,也会增加用户对电的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减轻政府部门的工作量。
[图片0]
由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国情及资源分布不同,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国际上对其还没有达成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智能电网就是为电网注入新技术,包括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力工程技术等,从而赋予电网某种人工智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成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供电网络。
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的智能管理系统和高级的智能仪表体系
分布式能源的智能管理系统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侧的以小规模、小容量、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系统,主要包括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并网技术和具有潜在功率产品价值的需求,利用侧负荷响应能源梯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如以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热电联产、沼气利用等。分布式能源直接安装在用户端,尽量减少中间输送环节的损耗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分布式能源是智能电网的技术基础,既可独立运行,也可并网运行,而不管规模大小、使用什么燃料或应用的技术。
分布式发电
分布式电网发电可以视为虚拟负荷的分布式发电设备直接由用户控制启停。即使接入配电系统,也可不参与自动发电控制,甚至在配网侧安装逆功率继电器,正常时不向电网注入功率。分布式发电系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采用煤作为一次能源,而是大量采用环境友善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说,分布式发电技术是与新能源技术密切相关的。
分布式储能
基于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的考虑,分布式发电系统要存储一定数量的电能,这样既可以稳定供电,同时,又能提供备用电力以及提高分布式发电机组的可调度性。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储能方式,主要分为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然而,成本过高是限制很多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大量推广应用的问题,因此,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是今后储能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片1]
并网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引入分布式电源所带来的运行上的问题包括:调压、继电保护、瞬态重合闸、电闪、谐波、变压器接地、孤岛检测等。依据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及其与传统电系统之间的关系,将分布式发电并网系统分为规划、电能质量、继电保护、可靠性等方面的影响。有关研究出了利用电抗器高阻抗值的特性,限制分布式电源提供的短路电流,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分布式电源与保护之间的协调性问题。
智能电网主要技术应用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三个方面,高效、双向、实时的集成通信系统与电网的紧密结合是实现智能电网优秀自愈功能的基础。智能电网的自愈功能依赖于对自身不间断的检测和校正工作,及时对各种扰动进行补偿,实现潮流的重新分配,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威胁,这就需要配置高速双向通信系统,以实现智能表计、控制中心、电力电子控制器等不同智能电子设备的网络化通信,确保通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种电子设备之间、电子设备和系统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功能。
计量技术
双向通信的智能固态表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帮助建立了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向联系,还可以计量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内使用的电量和对应的电费。智能电网及时将电力公司在用电高峰的电力价格和电费的费率以及相关的费用计算方式进行公布,方便了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量体裁衣”,根据实际的用电情况来安排用户用电计划。
参数量测技术的应用给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提供了功率因数、电能质量、设备状况和能力等较为丰富的技术和数据支持,可以实现对各种设备相关数据的收集和预测,方便相关部门更好的掌握当前电力供应和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优化电网运行模式,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蓄能技术
蓄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确保电网更加平稳的运行,有了抽水蓄能、电磁蓄能、大容量蓄电池蓄能等蓄能技术和设备的支持,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电力生产效率。在蓄能技术的应用上还需要借助多种先进的电力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