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大象在森林里散步,它不小心把老鼠的家踩了个粉碎。大象很惭愧,于是它找到老鼠,非常诚心地给它道歉,尽管如此,老鼠还是为此耿耿于怀,嘴上说没事,心里却还是不肯原谅大象,一直 伺机报复大象。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那天,大象正躺在地上睡觉,老鼠想:终于让我逮着机会了,我虽然打不赢你,但我至少可以咬你一口。老鼠立即冲上去狠狠咬了大象一口,但是它发现,大象皮太厚了,它把 牙都咬酸了,却还是没咬动。
于是,老鼠围着大象转了一圈,看看能不能找到大象皮薄点儿的地方,一番观察之后,老鼠终于发现,大象的鼻子是比较好攻击的对方,它决定钻进大象的鼻子里狠狠地咬大象一口。
但是,老鼠刚钻进大象的鼻子里,大象就觉得鼻子很不舒服,并且立即打了一个猛烈的喷嚏,这一喷,大象是舒服了,但是老鼠却被射出去了,并且射到很远的地方,老鼠差点儿没摔死。
老鼠在地上哼哼哪哪了好半天,才爬起来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家人、邻居们见状都来探望它,问它缘由。
这时候老鼠苦头婆心地对大家说:“你们看见我今天的悲惨遭遇了吧?要记住,该放人一马的时候千万不要跟自己较劲儿,得饶人处且饶人啊,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老鼠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与人交往,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不然受大伤害与损失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我们自 己。不管别人是有心之过,还是无心之错,该放人一马,该饶人的时候,那就放手。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故事中的老鼠不懂这一点,因此差点儿让自己丧命。
[图片0]
对此,我们应当引以为鉴,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要知道,别人有错时如能放人一马,他会感激你一生。人际场上,这一人际互动原理不可不知。
要讨人喜欢,更要知道这一点。假如处处不饶人,得理也不饶人,那必然会到处树敌,即使别人表面没有表现出敌意,心里可能也会有疙瘩。而这对你来说,不就是产生人际危机的隐性因素吗?鉴于 此,能放人一马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放人一马,这样会让对方因为我们付出的真心宽容而感激我们一生。
宋太宗深谙这一点,所以他总能适时放人一马。有一次,两个臣子侍奉宋太宗饮酒,结果,宋太宗没有喝醉,而两个臣子却喝了个烂醉,两人喝醉还发生了争执,大吵大闹,一直没有消停,完全失去 了臣子该有的礼节。内侍在旁边看不下去了,于是请宋太宗将二人定罪,宋太宗不但没有当场降罪于二人,反而立即命人送他们回家。
第二天,这两位臣子早早地来上朝,见到宋太宗后立即跪倒在地,磕头请罪,宋太宗微笑着说:“爱卿这是为何事?联昨晚喝醉了,什么都不记得了。”两位臣子知道皇帝这是宽宏大量,不计较昨晚之 事。二人心怀感激,立即磕头谢恩。自此二人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太宗没有定罪于这两位失了臣子礼节的大臣,而是大方地放了他们一马,因而这两位臣子一生感激他,并终生为他效力。可见,人际场上,放人一马也是一种付出,付出宽厚之心与忍让之意,你 能收获别人无尽的感激与喜欢。有时候,放人一马不仅能让自己因此而得福,它甚至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而这,都源自于你放人一马时所付出的宽厚与忍让。
东汉时期,陈寔辞官,告老还乡。素日人们都因陈寔的品性而敬重他,加上他总是秉持正义,所以老百姓要打官司都找陈t裁定是非,当时陈寔所在的地方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 愿被陈寔批评。”可见当时陈t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之高。
当时适逢天灾,粮食收成不好,老百姓的生活都苦了。为了活下去,有的人选择了偷盗。
一天夜间,有个小偷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但还是被陈寔暗中发现了。陈寔立即召集全家大小正色教育他们说:“做人不能自我勉励,这是不行的。坏人不一定生来就很坏,或许他们骨子里并不 坏,之所以会变成坏人那都是不自重、不自勉,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一直藏在房梁上的小偷听了后大惊,立即从房梁上跳下来,跪倒在地,主动向陈寔认罪。陈寔并没有动怒,也没有要处置小偷的意思,反而说:“看你的长相,并不像个坏人,你要好好反省,返回正道 ,做个好人。你之所以会这样,也是贫困所致。既然如此,我现在送你两匹白绢,你当盘缠,日后想个法子搞好自己的生计。”小偷感动得泪流满面,一生敬重陈寔,而自那以后,他们乡间没有再发生 盗窃,家家都平安无事。
这则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放人一马,别人会感激你一生。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想别人怎么对你,那你就怎么对别人。
人际场上要讨人喜欢,那就得先喜欢别人。即使犯错的人,也要选择宽容,并加以正确的指引,付出自己的真心诚心.若别人犯了一次错,就觉得别人“罪该万死”,无论如何都不肯原谅别人的话, 那就等于是给自己的人生设阻。谁能不犯错呢?把每个人都判了死罪,那你在谁心中又是无罪的呢?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吧,它不但能化解矛盾甚至仇恨,还能让你因付出的宽厚之心与真诚之心而赢得别 人一生感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是个人修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际中赢得人心的重要心理策略,是人际场上的一种润滑剂,如能善用它,便能帮你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亲近 感,也能让对方因此而更加喜欢你。
与人交际,如果你只是去问候、看望他本人,这也许只是碍于礼仪,并非真心,或者说诚意不够,因而也难逃客套的嫌疑。但一旦连带他的亲人、家属也问候的话,那其中的人情味儿就浓了,而这 也足以证明对方在你心中的分量。
人们常常在酒桌上说: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也许这是一种考验方式,但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你能否对对方“老吾老以及他之老,幼吾幼以及他之幼”。如果你能,那说明你对对方的 感情非同寻常;如果不能,那只能说明你的看望、慰问、拜访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所图的,或者说只是一种客套的行为。前者深得人喜欢,而后者则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发现这样一条规律没有?有的领导在回报员工时,会把拜访员工的家人也当做一种重要的方式,而往往这样的方式会让员工感动不已,因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会更尽心尽力地忠于职守, 回报公司。还有的领导,去慰问的通常不是常年出差在外的员工,而是其家人、亲属,但这样做的效果要比亲自去看望员工本人还要奏效,它往往能让员工更加忠实于自己的企业,也能让其更加喜欢、 敬重自己。
小到一个小小的团队,大到一个国家,无处不需要善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理策略,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得员工、下属的喜欢与拥护,更需要做到这一点。而作为一个普 通人,要在人际场上缩短与对方的距离,赢得对方的喜欢,同样也要做到这一点。
有人说,一个人再成功,但如果他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那也是失败的。自古以来,人们就强调:家和万事兴。所以大家都很看重自己的家庭,家中的父母、妻小无不是他们奉献自我的动力。因此 ,交际中要快速赢得人心,不如先赢得其家人与亲属的喜欢,如此一来,即使对方不想喜欢你都不行。
[图片1]
但是,交际中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必须有一颗真诚的心,这样才不会让人认为你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你的真情实感让你产生的行为。
比如说,朋友常年出差,你常常主动去照顾他的父母,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他的父母,跟他们聊聊天,帮他们解解闷儿,这不仅能让老人喜欢你,也能让朋友感动,因而与你结为知交。而这 不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表现吗?
又如,公共场合中,有孩子一直在大声哭泣,有人指责孩子的母亲没用,连自己孩子都哄不好;有人说她不会带孩子,也责备她太不知分寸,打扰这么多人休息……而当你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却 选择了帮他一起哄孩子,因为你知道,如果自己当了父亲或母亲,自己的孩子哭了,又怎么忍心责备?而这不正也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表现吗?毫不夸张地说,不责备,反而去哄孩子,不但能温暖 一个母亲的心,也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亲切与善良,因而对你万分感激。
概而言之,人际场上要得人喜欢,与其只是干巴巴地去慰问他本人,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付出的人情,才能真正帮你征服一个人,甚至让你彻底俘获一个人的心, 自此或钟情于你,或忠心于你,或誓死拥护你……
林肯执政的时候,对政敌素来宽容待之,这让许多议员很是不满,于是他们纷纷劝林肯说:“总统先生,您不能对他们这么好,应该消灭他们。如果你和他们做朋友,不是给自己设置障碍吗?”林肯听 后微笑地回答他们说:“当我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朋友,不就等于消灭了敌人吗?”林肯的话让议员们顿时恍然大悟。
如此睿智,如此宽容,这是作为总统的林肯的领导智慧,也是我们为人处世当懂得的人生智慧。人与人之间,没有的不相容,当然也不大可能完全相容。但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但凡要与人接 触,必然就会出现不愉快或一时不相容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宽容。
俗话说,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人际场上,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让你称心如意,总会有那么些人会让你不喜欢,甚至让你厌恶、憎恨也是可能的。即便如此,也要学会与之友好相处。不然,那些偏 见可能就会成为点燃仇恨的火苗,也可能会成为加深矛盾的催化剂。如此一来,受损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关系,还包括个人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
与其处处计较,何不选择宽容待之?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不等于吃亏,也不等于失去了尊严,相反,可能帮你以退为进。林肯的做法不就验证了这一点吗?况且,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 区别不在别处,而在气量。有气量的人大家都喜欢,气量狭小的人众人避而远之。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之为原则并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所谓“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由此可知孔子看“宽容”之重。人生于世,与人相 处若不能做到“宽容”,必然会出许多问题。比如,不会做人,逢难时没有人帮助,只有人落井下石,朋友很少敌人却很多,等等。
显然,这样的人在人际场上是不受人待见的,而让人喜欢更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你身边有个人总是斤斤计较,你不小心说错一句话他都能记恨你好几年,这样的人你还会喜欢吗?同样,如果我们自 己是心胸狭窄,不能饶人、容忍人的人,我们同样是难得他人喜欢的。可是,与其让人讨厌,何不让人喜欢?自古女因悦己者容,士愿为知己者死,这一点已无须证明。因此,在心胸狭隘与心胸宽阔之间 ,选择后者吧,做一个宽容的人。特别是在人际场上,为人如能宽容,别人定然会因为你这份人情而对你刮目相看,更会由衷地喜欢你。
明朝有个高官叫董笃行,他是山东济阳人。一天,父亲给他写了封家书,信中说家里盖房时因为地基的事和邻居吵了起来,希望他能回家用他的权力来解决这件事。董笃行立即给家父写了封信说:“千 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图片2]
父亲看后觉得儿子的话有道理,于是建房时主动让出了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宽容,也深深地反省了一下自己,觉得董家做得对,应当效法,后他们也主动让出了几尺。结果房子建成后,人们发现原本因为地基而争吵不休的两家人一共让出了八尺宽的地方 ,后人将这地方称为“仁义胡同”。
可见,若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对自己宽容,那就先得宽容待人。所谓“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就是这个道理。能宽容他人的人不仅能得人喜欢,还能得人尊敬。
日本有位有名的禅师,叫白隐。白隐禅师的住处离一家食品店夫妇的家很近。这对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一天,妻子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显然她是怀孕了。妻子当即质问女儿,孩子的父亲是 谁。
一开始女儿怎么都不肯说出是谁,后妻子不得不以死相逼,女儿终于说了,她说那个人就是“白隐”。
夫妇俩听了恼羞成怒地找到了白隐禅师,把他臭骂了一顿,还要求他对孩子负责。白隐禅师了解事情原委之后,没有否认,也没有推脱“罪行”,只是淡淡地问了句:“是这样的吗?”
孩子生下来后,夫妇俩立即把孩子扔给了白隐禅师。为此,白隐禅师变得声名狼藉,走到哪里都被人骂是“不要脸的臭和尚”。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儿,只是细心地照顾孩子。
一年以后,孩子的母亲—那个深受良心谴责的女人终于向父母说出了有关孩子父亲的实情,这对夫妇得知实情后立即带着女儿去找白隐禅师道歉,并准备把孩子抱回去抚养。
听完他们的解释与道歉后,白隐禅师依旧淡然地说:“是这样的吗?”人们得知事情真相后,对白隐禅师肃然起敬。
白隐禅师待人如此宽容,因而人们会敬重他,而其品质之高,从中也可一目了然。如果他不是一个宽容的人,那么即使当初他据理力争,可能也难以卸掉自己身上的这个“黑锅”,更不可能让人们 终敬重他,相反,他可能只能一辈子臭名昭著。
可见,交际中要赢得人心,就得宽容待人,示人以宽容,能让这份人情幻化为一种温暖,美化自己的心灵,同时也让别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为人能如此,还怕没人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