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那么如何数学教学更有趣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数学教学技巧。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重要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如借助实际生活体验、趣味游戏、数学史话及电教多媒体等。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鲜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如在教学折扣时,用DVD播放超市购物过程中出现的打折场景,并适时提出:商品打折了,人们到底占了多大便宜?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在教学圆周率时,通过交流祖冲之的成就和圆周率的历史,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明、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
[图片0]
三、展示生动风趣的语言魅力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幽默语言的强烈召唤力和感染力,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2让数学学起来更容易、更有趣
一、新教材的内容丰富、现代、有趣,让学生易学
长期以来,数学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一方面数学本身就不容易,从古到今几乎每个年代的成果都要继承下来,所以越积越多。另一方面是人为制造了许多难点,比如考试题量大,两小时要完成二十几道题,这就要求学生熟记公式、解题方法也要很熟练,没有太多反复思考的时间。其实,真正搞数学是要慢慢思考的。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排上,删减了传统教材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以及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现代的、有趣的、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内容。翻开新教材,我们发现每一课的知识都是从学生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的,这就让学生们感到原来数学知识在现实中如此丰富,学起来也挺容易。什么叫“容易”?对学生来说,就是具体、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就特别考虑了学生头脑里熟悉的是什么。比如《探索规律》一节,教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日历、摆火柴棒、排桌椅等现实的情景入手,启发学生探索,就使学生在有趣的内容中得到抽象的数的规律。
[图片1]
二、课堂教学中启发、探究、思考,让学生乐学
过去教师都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基本做法就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的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常常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由注重知识传授变为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环节上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这种内容与环节的设计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我就在自己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大胆进行尝试,效果非常好。
三、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践,让学生会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也就是要主动参与,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知识的理解,更是激发学生的生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3师生互动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注重思维、探索创新,要想使师生互动的好,要想使数学课堂更精彩,语言是沟通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如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角的图案”的学习活动中,“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上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认为某某同学钝角画的好,锐角接近直角了,如果让大家一目了然就更好了。”……对于同学们的互相质疑和帮助,老师和大家热情地给予掌声表示欣赏。之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圆圈有角吗?”“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还有那些?”“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角吗?”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一改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善于观察,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学中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使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使学生整体协调发展。
以往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忽视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哪个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几句就认为他是捣乱,横加压制,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却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没有因势利导,致使师生之间产生矛盾。事实上,学习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知活动能源的“发动机”,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动因和内驱力,从知、情、意等多维角度建立多功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促进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所以,师生互动,使数学课堂更精彩,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关键。
走进新课程,我发现教材的价值更高了,而且图文并茂,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阅读、思考、讨论、探究、查资料、小实验等,有了这样的新教材,教师的课堂角色自然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师生们互相对话,交流学习心得,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精神,这样给学生的感觉是轻松而愉快,由此看来,师生、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