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终于领会物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

    1物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

    物业工程管理包括对建筑主体维修保养和设备设施维护保养两个方面。对建筑主体进行维修保养,即物业工程部应结合楼宇自身特点,下面,天才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物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

    1.为了能及时发现物业的损坏状况,分析产生的原因,积累经验,掌握其规律性,达到延长物业的使用年限的目的,物业维修工作应该进行适时检测。检测一般是用工具或仪器以及人的观感来检查物业的现有状态,它包括对物业及其附属设备的性能状态或运行状况的检查测定,如对物业漏渗的检查、对电梯运行状况的检查等等和对物业性能及运行状况进行判断时所进行的定期检测,如根据经验对房屋结构可在3―5年检查一次,重点观测结构的变形、腐蚀、沉降、损坏等状况。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定期检测,一般都是当损坏严重时(如结构明显损坏,强度不足,非修不可时)才进行检查鉴定。而在日本、美国定期检测已成为一项制度[2],所以,为了及时了解物业受损情况,防患于未然,应建立定期监测制度。

    [图片0]

    2.目前从事物业维修工作的大多是农民工,普遍缺少服务理念和维修技能。 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应该加强规范化管理,实施标准化、优质化的服务,提倡“换位思维”的内涵型发展道路;同时应制订培训计划,开展技术交流,如参加各种专业学(协)会开展的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无疑会加速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3.物业管理部门应做好广泛宣传工作,向住户大力宣传用房、爱房知识,使大家对物业损坏的危害性引起足够重视,自觉维护身边的环境,尽量减少物业维修的发生。

    2物业工程管理考核现状

    1.考核指标设计过于主观。如节能降耗,在设计考核值时,因充分考虑在管项目的实际情况,且因具体企业具体分析。

    2.未将考核评价方法告知被考核者,即在实操过程中,是采用关键事件法、360°考评法、交替排序法还是配对比较法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被考核者对此也不知情。

    3.考核过程中缺乏相关人员监督,即对工程人员的考核都是以一定周期进行的,它表现为缺乏各层级间的相互监督、缺乏考评的动态跟踪。

    4.考核结束后无具体考核依据记录,即在考评过程中,未能及时收集与考评相关的依据,更有的企业,根本未设立绩效目标、绩效标准,尚谈考核依据的记录。

    5.考核中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对于不同见解不能开门见山,即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各考评与被考评主体之间不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对于所持对不同见解,不能坦诚相见,存在相互包庇现象。

    [图片1]

    6.考核结果未运用于与绩效奖金和晋升挂钩,存在不公平现象,即对于绩效考评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考核的目的不是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而是为了约束员工的行为,普遍存在考核过程缺乏相应程序,这也助长了组织的官僚作风,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7.上级领导重考核过程,轻考核结果,即领导者为了盲目追求企业盈利目标而忽略了应用考核结果对企业进行自查自检的过程。

    8.考核者缺乏相关专业性,即考核者在某一领域并不专业,在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屡见不鲜。

    9.被考核着对于考核目的存在意识上的模糊,即企业缺乏对绩效文化的营造和宣传,部分员工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作用,从而造成对绩效管理缺乏重视。

    3物业安全管理规范化

    物业安全规范管理抓建设,主要达到三个完善:

    完善管理规范。集团制定了19大类,246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其中安全管理工作条例,包括了安全责任、管理、检查、隐患整改、宣传教育和培训、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档案、奖惩等。

    如厂房租赁纳入规范管理。对出租厂房、场地提出安全性要求:一是出租房屋结构完好,具有《上海市房地产权证》或具有授权书;二是物业区域通道保持畅通,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三是配置给客户的水、电、煤气等能源,符合承租户安全使用要求;四是涉及特殊行业的,应具有许可证或承租户申请获得许可证方能出租。

    对承租户合法性、符合性审核:一是审核《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并预留复印件;二是审核租赁部位平面布局图,对物业有无影响提出建议;三是审核生产工艺布局,对建筑荷载、环境影响、消防要求提出意见;四是审核企业从业资质,特种作业人员资格,并预留复印件。

    对客户安全管理:招租,审核后入驻,三份合同一起签。即《房屋租赁合同》、《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安全管理协议书》;退租,经过审核后离场,清理场地、断清水电、关门上锁。此外,创业达标管理有65条标准,包括基础管理、房屋维修与养护、共用设备设施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保安及车辆管理、环境与卫生管理、管理绩效等。

    完善安全台账。包括安全巡视检查、消防器材、设备设施、特种作业人员、标志标识、移动电具、安全会议等。

    完善安全网络。集团、子公司组建安全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网络,从事发地到公司,从公司到集团,建立安全管理人员、单位领导报告的双通道,保证信息传递有效。为保护客户资产安全,建立客户安全通讯网络,客户负责人及指定安全员的手机号码、办公电话保持24小时联络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