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MOYRF
  • 总算领会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练习

    1 小学 数学课堂有效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设计应“立足基础,着眼于发展”的原则“精心选题、精心安排”,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练习的方法。

    练习要接近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数学练习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为了体现练习的生活化,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实际性的题:我们教室长8米,宽6米,高米,教室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一共有35平方米,现在要把教室内侧进行粉刷一遍,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如果按每平方米元的工钱给工人,粉刷完教室的内侧一共给工人多少钱?

    问题一出来,学生的劲来了,他们知道如果计算的面积不准确的话,就会错给工人的工钱。因此,学生计算得非常认真,相当的投入,那些面积是该减的都要考虑。经过这样的练习,就大大的加深了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又如 :在学习百分率时,我就要求学生算一算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这时同学都非常积极地去搜集所需的数据,学习的氛围相当的浓厚。因为这是很生活化的题,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这些题真正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会感觉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活动,觉得学好数学知识又是那么有价值的,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片0]

    练习要有散发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因此,教学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在这方面的练习设计上我是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如:一本书共120页,小青第一天看1/6,第二天看1/4。像这题给出三个信息,而没有问题,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很多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可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

    在每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加强“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思路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把题目的条件稍作改动,就得到不同类型的题。这种数量关系不断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使学生从中捉住题型的特点,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能从不同的方向去寻求解题策略,从而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思维发散性的发展,学生应变能力越来越强,遇到不同题目就会得心应手。

    2以思维为主练线

    1 注重概括性

    概括性,它要求学生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收敛起来,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或者从形式上不同的现象和问题中发现共同因素。因此,在数学思维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抛弃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无关的因素,抽象出本质因素,并且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概括其特征或对一定阶段的事物变化寻找规律。

    如,“甲、乙两仓共有粮食38吨,甲仓存粮的4/5等于乙仓存粮的2/7,甲、乙两仓各存粮多少吨?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在感知这道题目时,就会想到这是一道“把一个总量分成两个部分的题目”,把一个总量分成两部分,或者是平均分配,或者是按比例分配,根据此题的条件知道是按比例分配,进而想到按比例分配题目的基本结构是已知分配总量和两个部分量的比,求两个部分量,然后把甲仓存粮的4/5等于乙仓存粮的2/7抽象为数学形式:“甲×4/5=乙×2/7,求出甲:乙=5:14。”

    [图片1]

    2 注重开放性

    发散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它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一个已知事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数学课堂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等多向思想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时间。给每个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创新、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乘法口诀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这时,组织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首先发现每组叶子中,两边叶子上的数相乘等于中间叶片上的数;每盆中两组叶子中间的叶片相差1。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了。于是学生又发现每盆中第一组叶子两边叶片上的数相等;紧接着学生再次发现每盆中第二组叶子两边的数分别比第一组两边的数少1或多1,即两个乘数的和分别相等。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三原则

    1.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原则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有效练习的目标,但是在制定有效练习规划或落实相关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生本身的心智不够成熟、数学基础薄弱,且课堂纪律性不高,进行课题练习的效率难免较低,进度迟缓。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避免课业负担过重,要注意劳逸结合的方式分配练习题目。要注意课题的选择、注意课堂练习和讲解的穿插、注意新旧课题和难易度之间的穿插,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强化概念理解和解题思路为重点。不要盲目地提升课堂练习的效率。

    2.尊重课题练习的差异性原则

    小学数学习题其实难度都很低,不过不同的习题内容所关联的知识点不同,对学生掌握内容的考验也不同。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学习水平不同,理解能力和解题思路都不一样,老师在安排课堂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结合不同题型的考察重点、知识点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划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新题或者安排一些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的题目;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可以安排一些适当简单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练习中获得锻炼,避免学生总是遭遇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导致学习兴趣降低,避免学生遭遇过于相似的题型缺乏全面的训练。

    3.情感关联维护原则

    情感关联维护原则是在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新尝试,是应对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低下、心智不成熟、课堂秩序观念不强、天性好动爱玩不爱学习等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通过情感关联可以对学生群体形成一定的约束力,让学生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学安排,认真遵守课堂教学秩序和规范,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之下获得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避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科学、不规范。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多数心智不成熟,以天性特点进行判断和行事,难免对数学教学造成不利影响。教师要遵循情感关联维护策略,注意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引导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对于改进练习效果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