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终于懂了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1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问有技巧,就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精心设计,指向明确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你有什么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比较之下,后者所包含的思维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图片0]

    二、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问题应难易适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或“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既能让学生得到,又不能轻取,这样才能起到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如在教学“10以内的连加”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主题图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小朋友在喂5只小鸡)师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生齐答:“有5只。”教师一边继续演示课件一边问学生:“你们看到跑来了几只?”学生又一起回答:“跑来了2只。”教师一边继续一边又问:“你们看到又跑来了几只?”学生再一次大声地回答:“跑来了1只。”课件演示到这里,教师又提了个问题:“ 要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5+2+1,教师也带着学生进入了计算方法的教学。

    2数学课堂提问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提问的科学性

    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提问既要正确,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应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正确合理,切不可太偏太难。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思维与探索能力。因此,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

    (二)提问的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尽量用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多思维互动,培养学生有意义的交际能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图片1]

    (三)提问的相互性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活动中,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相互提问,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教授《图形的平移》后,笔者提问:如果你是老师,你用什么基本图形让同学们来设计图案呢?班上一下炸开了锅,有人提出都用正方形来设计图形、有人提议用等边三角形来设计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3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情境问题要提炼出数学信息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联系,更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在数学课得以充分体现,但数学课又不能被上成纯粹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科所特有的数字1、2、3、4……,符号+、-、×、÷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情境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三、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来,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对付一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教师们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该用加法呀?(该)”,“4+7是不是等于11啊?(是)”,“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该)”……。请问:你提的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

    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