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一般是高等院校各个院系的学生组织,主要是协调老师处理本院系的各项工作,组织各项活动等等。学生会是很锻炼人的地方,在这个集体里能学到好多东西,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学生素质与能力要求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一、大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是什么?这种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图片0]
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三、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一、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让学生完全轻松下来,什么事都不做,漫无目的地发展。根据中央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者也就明白了自己教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成熟定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真正吃透“素质教育”与“减负”的政策精神,达到“减负”与“素质”的辩证统一。
是否留家庭作业、考试次数的多少和节假日、寒暑假是否补课等方面,似乎家庭作业少了、没了,节假日不补课了,学生就会开开心心地上学、快快乐乐地读书、高高兴兴地升级了,这是一种错觉。正如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不是一码事,对学生来说,减时不一定能减负,减负不一定能减压。不正本清源,学生的升学压力、心理负担、学习任务能减吗?
从现有的情况看,欢乐的是少数人,主要是那些还不甚明白升学利害关系的小学生。初中以上的学生大多只流露出几丝苦恼人的笑,当课程还是那些课程、考试还是那样考试、教法还是那种教法时,多少有点“机器化”的中学生是不会盲目乐观的。
愁的主要是教师,特别是校长们,还有长期以来一直鼎力支持他们工作的家长们。在还没有弄清楚能不能减的情况下,广大中小学校就面临减什么和怎么减的问题,确实让人为难。难怪在摄像机前有那么多教师、校长不自然,甚至感到无奈。正如“两会”代表广东中山市杨逸仙中学校长何俭强所说,学生的负担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很多学生都说“减负”好,但真的不敢减,因为社会给他们的压力一点没减。
3如何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尊重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课程,不要脱离和超越学生的人生经历,来进行空洞的说教或是价值引导。在选择对话主题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亲身经历。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每个学生生活的地方和位置不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不同,人生阅历也千差万别,因此作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应善于从学生的经验角度出发,因人而异采用合适的方法。尊重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和附和,而是让学生的智慧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发展。
[图片1]
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有智慧的教师,很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优点。因此教师要善于洞察、剖析和发掘学生的经验,捕捉到非常具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学生要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去认识,进行多视角的分析。而不是只凭一点点事情就妄下结论,这样往往存在太多的偏见。
善于提问。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能提问便说明学生有所发现。教育并非一味地灌输和储存,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道回音壁。只有通过学生的回音和反馈,才能说明教育艺术的优劣。好的教育活动,总会有非常响亮的回音。
让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总是静静地任人揉捏和摆布,让他怎样就怎样,这样的教育是很失败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碰撞,让学生去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发现的甘甜。让他们主动地去表现自我,那样才能全身心地参与。
注重对话和交流的能力培养。这样能使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各自的成长。在对话和交往中,学生们分享知识和经验,开阔自己的心胸和眼界,生活空间也得到扩展,而且变得丰富多彩。
4进学生会能锻炼学生什么能力
社交能力。学生会里面有外联部,主要职责是为活动拉赞助。这是个很锻炼学生社交能力的部门,因为要和很多商户打交道,需要协调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赞助的形式、资金、条幅之类的。当有活动时,商户可以把条幅挂在活动现场做广告,而他们要为活动提供相应的设施、经费等,这些赞助如何就要看你的社交能力了。
应变能力。学生会里事情繁多,有时候遇到意外或紧急情况时就要考验你的应变能力了。比如学生会举办歌唱比赛,马上开始比赛了演出服却没有准备好,这时身为学生会文艺部干事的你该怎么办?去借、租都可以,但要速度。这样就锻炼了你的应变能力了。
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生会里人员较多,大家一起共事,彼此之间的交往少不了。既有互帮互助的,也会有勾心斗角的,特别是学生会换届选举时,情况更复杂。这就要看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了,与他人相处既要坦诚相待,又要处处小心。说话一定要讲究分寸才行。
处理事情的能力。学生会里常常举办活动,比如大型的有运动会等,这就考验你的处事能力了。小编当过体育部部长,虽然干的比较一般,但是从中学到了不少处理事情的经验。比如安排训练,要把时间、地点、各个项目的人员等等都安排好,做到井井有条才行。
自律能力。学生会里对所有成员要求都很严格,比如考勤、宿舍卫生、学习成绩等等。因此能锻炼学生们的自律能力,比如平常懒散的你必须要勤快起来,宿舍卫生要打扫干净、床铺整理好才行,否则学生会会警告甚至开除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