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总算发现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1如何提高 小学 生数学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通常利用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实则效果并不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发扬创新品质,追求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

    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0]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

    “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如果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

    2选择探究方式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图片1]

    2.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提升学生作业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增强解题能力

    作业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检测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然而,不少教学热衷于题海战术,认为提高作业量就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大多特错的。一般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要能结合当天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布置习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薄弱的环节得到加强。而且,在题目数量的布置上,不能太大,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面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要合理的规划好作业量的布置。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保持课后作业布置的效果。

    例如笔者会习惯在讲解完一节内容前,让学生先把校辅教材中的预习园地完成好,让他们对该章的知识点和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后面解题过程中的灵感产生。在讲解完一章节的内容以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末尾带领学生一起现场完成课本中的小作业,通过现场突击,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在短时间迅速摸清每个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对错题进行系统总结的习惯

    错题不应成为学生避之不及的东西,而应成为学生视若珍宝,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资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传输这种正确的学习意识。为什么会做错题目?是因为审题出现错误,还是没有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内心中确立一道门槛,树立一面镜子,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自己。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好错题记录,将自己心态、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均记录下来,时常鞭策自己。这种要求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学生在以后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率,更是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这种自主记录的方式,实时掌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中,自己的解题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以及自己对这些错题是否都真正的掌握了。教师和学生都能从错题本的记录情况中观察出来,错题本的建立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合理的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更改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