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本显见的特色就是多图,这些图片创设了活灵活现的情景,吸引着幼稚孩童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同桌合作,快乐多多
一年级实行小组合作还是存在困难的,但是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4~6人的小组合作起来存在困难,我们可以先尝试同桌之间的合作。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有意地培养同桌进行合作,如在讲解“凑十法”时,要求学生把“凑十法”说给同位听,看看哪两个人最会合作。笔者应先给学生示范如何合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合作,学习较好的学生也能在合作时带动学习较弱的学生学习,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二、评价多元,激励成长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用在一年级的学生身上太适用了。刚刚接手一年级时,我按照教高年级学生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学生,发现效果甚微。经过反思,我为自己没有好好了解学生、没有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而感到后怕,如果我一味地严厉批评,学生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到新华学校听了邹恒校长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一年级的学生是要哄的、要夸的,要让他们爱上你的课,爱上数学。所以,我转变思路,看到学生有进步,赶紧送上“进步大奖章”;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时,我及时表扬,“我真喜欢你的声音”;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我马上说出“你真会提问题”……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数学的小能手,也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了。
[图片0]
三、活用口令,规范课堂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规范学生的上课行为,就需要教师活用小口令。比如,当学生坐姿不端正时,我们用“一二三,快坐端正”;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们用“大眼睛,看黑板”;当我们订正习题时,用“小铅笔,指到”;当学生当小老师发言时,用“我来讲,请大家认真听”。这些口令的灵活应用,能让课堂更加规范有序,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规范语言,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数学语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正确、规范地表达数学内容和思想,应该从一年级抓起。比如,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要真正理解,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且算理的表达要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关系。在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说想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说出9+5的算理: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就等于14。这样通过让学生说算理,使学生条理清楚,思维深刻。
2培养一年级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习过程不能在儿童面前设置一些能够克服的困难,那么这种懒于思考的习惯是多半先在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身上滋长起来,而且懒于 思考的习惯又多半在低年级就养成了。所以在一年级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脑,感受动脑的乐趣,培养用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培养积极思考的能力,教师不能一看到学生学习有困难就帮忙解决。一定先要让学生自己动脑,不断进行尝试,在必要的时候,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动脑筋解决问题。比如教学一些数学思考题时,我总是先给学生读读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想,尽管能够想出来的学生人数不多或者答案不完全,还是有同学想出全部或部分答案;这样学生感受了动脑的乐趣,增加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此外,不时给学生出一些稍难一些的题;有时还用一些语言去激将他们。
[图片1]
比如:有一个题用数字填空,有4,5,7,2四个数字,每个数只用一次,让算式成立。()+()—()=()这样一个题。这个题对一年级学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教师可以说:一群一年级小朋友来到智慧城堡,城堡主对小朋友们说——我这儿有两个小小的难题考考大家,‘用4、7、5、2四个数字使( )+( )-( )=( )和( )+( )=( )+( )成立,并且每个数字在一个等式中只能用一次哟,答对了给小朋友一颗智慧星,这两个题可难倒很多很多的小朋友,你干吗?’然后让班上的60多个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对于有创意的想法,还可以进行一些口头激励和物质的奖励,既调动了学生爱动脑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一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一部分学生也会带动全班学生动脑,形成一个遇到难题爱动脑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越来越聪明。
3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识图能力
一、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而由兴趣促成的注意力方能恒久,注意力能保障观察的高效性。为了激起一年级学生读图的兴趣,教师可以有这几种引图方式。
1.故事引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形象性强,有趣的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创设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将故事与主题情境图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7页《0的认识》的主题图中出现了四只采蘑菇的小兔。它们分采了.0个蘑菇。在教学时,教师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就串起这幅图:兔妈妈有四个兔宝宝,兔大哥、兔二哥、兔三哥和兔小弟。它们今天一起来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同学们想知道出现了什么情况吗?寥寥数语就引出了情境图,也使学生带着高昂地情绪开始了对图的探索。
2.动态播放和静态图片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直观、形象,而教材中的很多主题图,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无法真正理解情境图的含义。比如《5以内的加法》一课,教材呈现的画面是“已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有2人走过来。”学生看到教材画面很自然地就表述为“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后来又有2个小朋友来浇花,现在有5人在浇花。”不会出现老师们所期望的两条信息、一个问题这样的结构形式。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出示三个小朋友浇花的情景,接着又跑来两个小朋友,也提着水桶来浇花。这时可以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个什么问题考考大家吗?……通过这样的处理,使静态图变动态演示,再辅以情境式的提问,使学生了解要考考大家就不能告诉结果,明确“问题”的概念,感受“数学问题”的结构形式,从而体会加法的含义。
二、结合情境图,培养数感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量化的意味,当学生面对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中第12页《认识1-5》的情境图中有丰富的人物、事物。当教师提问“说说你看了什么时?”。学生的回答可以分为三层,最低层次的回答是“我看见小朋友跳舞”,还有学生会说:“我看见3个小朋友跳舞”,有的学生会说:“我看见3个小朋友在跳舞,1个小朋友在拉琴。”教师对第二第三类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性及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在以后观察主题图的时候就会试着有目的地去寻找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把搜集到的信息有序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数感,形成对形和数、数与数量的直觉,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