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终于理会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

    1如何构建 小学 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鼓励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使其理解到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努力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想象,从而使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冒出更多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并提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建议。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醒学生在哪里会见到百分数,和学生说,你们买衣服的时候有没有店家看你是学生有优惠的?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想到生活实际中的百分数内容,学会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换,理解六五折与六折的区别,并运用到实际之中。

    2.增强师生课堂互动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关键在于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小学数学教师在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时应当首先确保课堂动态性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课堂的动态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并更加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啊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时还应当始终秉承并贯彻师生平等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心理活动,保证教师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时还应当通过加强课堂互动来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的参与数学学习,从而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举例来说,当小学数学教师进修《图形与变换》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学生共同参与“剪一剪”手工活动,亲自感受“正方形”转换为“三角形”的过程,并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最终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图片0]

    3.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需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时首先应当着眼于构建立体化评价模式,从而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时也有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则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合理的利用教学效果评价系统。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或者其他教师的评价来起到持续性的完善教学工作。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时还应当考虑到在执行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受主观意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应当一味去评价方法的好坏,方法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是最终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小组讨论各种各样的方法,接着放在一起进行评价,找出思维最简便与最巧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夸奖。

    2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

    1、把生活融入课堂。课堂没有必要非得在教室内、学校内进行。老师可以把同学带到郊外去上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来验证数学问题。有一个朋友是数学老师,他曾经在一片一亩见方的人工湖里撒了100只鲶鱼。后来他带领学生来这里郊游,并亲自撒网捕鱼玩耍。大约每网可以撒5条鱼,每十网能捕到一条鲶鱼。于是朋友让同学们计算人工湖鱼的总数。如此一来,学生们既和老师交流了感情,还在玩耍中验证了数学知识。这种上课方式对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有独特的作用。

    2、出题趣味化。数学题的出题内容要高度贴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光头强每天砍倒三棵树,每个月休息八天,每砍一棵树会被熊大熊二揍一顿,求2015年光头强一共挨了多少次揍?”这样的题目看似不严肃,却能够能引起小学生的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就增强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光如此,在教学中要处处引用贴近小学生心理互动的例题。

    3、设计一套小学生所关心的奖惩制度。稀奇古怪的零食无疑是诱惑小学生最大的武器。从这个点入手,生态课堂可以为小学生准备零食作为学习奖品。在惩罚上也要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比如做错题要扮演动画反面人物的角色等等。归根结底,就是从对学生的奖惩上,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步势头。

    [图片1]

    4、进行数学话剧表演。由小学生分别扮演各种数学元素。比如甲扮演0,乙扮演九,丙丁再扮演各种乘除符号等等。通过对话,让小学生对数学元素的性质进行一个深刻的记忆。“9”可以嘲笑“0”的渺小,“0”可以狡辩自己的作用等。这种记忆方式有着独特的趣味性,和强大的吸引力,完全可以起到让小学生过目不忘的作用。

    5、切忌多堂数学课连上。小学生在学习中劳逸结合很重要。数学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最讨厌的就是多堂连接。笔者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小学三年级时候,五十多岁的数学老师一本正经的坐在讲台上讲课,一讲就是一上午。中间除了三个十分钟的班空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当时我们就产生了厌课心理。

    3改革数学学习方式

    结合现实生活学数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讲究一刀切,同样的数学,同样的课堂,同样封闭天空,天天围着书本与教师,几年如一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老师的牵线木偶,由教师牢牢地控制着,绝对不能出轨。现在,改革课堂教学,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尤为迫切,把世界作为学生的课堂,提倡研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实现了五个转变:即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自主探究转变;由重课内向重课外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书本知识向重社会实践转变;由重信息单向交流向重多向交流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三位数乘法》教学时,教材列举的内容学生虽见到但感悟不深,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设计开放性习题:我们每家都有水龙头

    首先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有的猜5千克,有的猜10千克、8千克,有位同学说:课外资料看到是12千克。教师引导学生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流掉多少水?一年白白流掉多少水?计算时学生又发现:按月计算:有31天的,有30天的,有28天的,闰年的二月是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立足学生实际,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一年流掉4380千克或4392千克,多么惊人啊!再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学校有60米长的一段铁丝网,如果用铁丝网围一块试验田,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利用学校的围墙做一面,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探究:60米围四面,在所有围法之中,正方形面积最大,60÷4=15(米),15×15=225(平方米)。在下一问的探究中,学生很容易利用思维的定势,形成负迁移,利用学校围墙做一面,于是60÷3=20(米),20×20=400(平方米),这种解法是错误的。教师细心引导学生再分析探究,发现围成长方形面积更大。长边长30米,短边长15米,面积则为30×15=450平方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比正方形面积大呢?学生发现:当围成的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一半时面积才最大。探究与发现,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与动力。

    开展合作性学习,在相互促进中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重个人能力,轻团体协同;重独立思考,轻群体合作;重师生交流,轻横向沟通。传统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缺少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善于与人沟通。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彼此信任,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真诚的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能相互依赖;在学生之间,要有分工,交流,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有荣辱与共的意识。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差互补,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如圆锥体积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同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需要团结合作,无论用沙子还是水做实验材料,都需要几个同学合作进行。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合作精神,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