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总算清楚如何落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

    1如何落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

    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概念教学可从四方面入手:联系生活,引入概念;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基本训练,巩固概念;拓展延伸,发展概念。那么如何落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①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②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③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所以我们应该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在做题,可成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显然,“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图片0]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①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②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所以我们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2打好 初中 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一、首先增强学习兴趣。进行情感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和喜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强大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从以往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不管何时都要学会给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作为教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教学要求。

    现在学生的知识水平悬殊很大,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中;好、中、差的矛盾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直至例题、习题的配备,都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恰当地组织教学。坚持了这一条,就能使多数学生学有所得,逐步扣好基础。当然,这样做,部分学生还会感到“吃不饱”。对于前者,他们的基础较差,应该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逐步赶上;对于后者,他们原有基础较好,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开展课外数学小组,办数学园地,搞问题讨论、难题征解,举办数学知识报告会等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图片1]

    三、要进行基础排队,以新带旧。经常反复。

    现在不少学生的基础很差,缺漏的知识很多,补不胜补。因此,有的教师没有办法,只好照课本灌。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来一个基础排队。就是重点和关键的内容要排一排,以前教过的基础也要排一排,看是不是缺,缺就要补。但补不一定都要重新讲。也可以采取以新带旧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一堂课的开始,把前一两堂课或以前学过的同本堂课有密切联系的关键知识进行复习,也可以再引进新课过程中进行复习,在讲新课时通过多种形式,反复的联系旧知识,复习就只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四、欲快先慢,欲高先低

    一个宥经验的教啼,往往开始讲新知识时,情愿少讲点,讲浅点,题目少做一点,补一点旧的:在教学进度上,也情愿开始慢点,先把学生领上路。然后再适当放快进度。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我们接触到一位老教师,他教图形时,开始进度较慢,内容也较浅,但要求很严,等到学生学习已经上路了。基础打得非常扎实,然后再加快步子。他不仅赶上并超过了其他教师的教学进度,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概念教学

    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把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入概念,概念的引入要简洁,不能纠缠不清地浪费时间。

    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拿糖果”的场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呢?怎样才能使大家都高兴?引导学生讨论,运用材料进行操作、实验和观察,逐步从对象中抽取出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体验平均数的重要。

    在教学《体积》时,可先出示一个盏有半杯水的杯子,让学生先观察原来的水位,作一个记号。然后往水里放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时的水位变化,又作一个记号。接着把石头取出来,教师提问当时水位的变化,学生会说:“水位又下降到了原来的位置。”接着教师放入一块小的石头,让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又接着把那块小石头取出来,教师问:“水位又有什么变化?”这时候学生归纳出:大石头占的空间大,小石头占的空间小。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两次的归纳进行总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多次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提炼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切忌空洞地讲解。因此,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新概念。

    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拿一根细线拴住一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到一定点为定长的点的集合”。再让学生用一个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折过若干次之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这样教握了圆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了形成圆的概念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学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样教学,学生获得十分充分的感性材料,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从而促进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