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MOYRF
  • 总算懂得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1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在今天教师的课堂中确实呈现出不少的花样。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那么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合作学习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

    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交流局限于“教师-学生”这一简单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群体作用很难有效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按个体差异分3~5人组进行合作学习,变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接受更广泛的信息。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小组合作交流应包括两个方面:表述自己的思想;倾听别人的诉说,在倾听中做到理解与辨析,从而给予正确评价。在教学在教师要以“指导者”代替“权威者”。把学生推向合作交流的前台。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才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才是一种进步。适时表扬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得认真和敢于怀疑、否定别人观点的同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较多的分析、讨论、探究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分析推理上相互促进,协作创新。

    2.认真备课,为学生合作交流准备材料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和再创造的过程。当前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这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

    [图片0]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里面很多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教师不能把这些知识趋势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备课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均应从“知识建构;情感态度;学习的反馈与控制”等方面入手,积极为学生准备合作的材料。

    3.准确设计问题,为合作学习创造空间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准备好合作的材料外,都会设计一些研究讨论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部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是过细就是过粗,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恰当的合作学习的空间。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呢?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意义。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出正确答案,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发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既要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又要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既能为学生提供可合作的材料,又不包办学生自主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反省自己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自觉地加以调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2有效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一、精心组建学习小组

    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6~8人为宜,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另外,学生座位按方块排列,便于教师兼顾各组。

    二、课前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而学习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的质量高,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因此,上新课前教师要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内容。

    [图片1]

    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明确学习任务后,不要马上小组讨论,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独自学习课本,完成学习任务,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每节课可设置2~3次小组讨论,教师讲15分钟,学生学习25分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可按这四步分配课堂时间: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出问题;第二步,圈点课文,准备讨论;第三步,小组讨论,准备发言;第四步,小组发言,明确结果。

    3巧设愤绯情境,诱发学生合作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绯”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小组学生准备几个多位数,先小组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不用计算就能准确地一眼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几名学生说了好几种意见,但都不是最恰当的。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都被难住了。接着我说:“人多出神仙,同学们,你们齐心合作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准能解开这个谜,不信你们就试试看。”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点拨,适时调整。同学们就很好地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又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我先设问:“同学们,谁能用几句话说说我们校门口的两棵白杨树长得怎样?”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树长得这样高,我们不爬上去能知道树的高度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亟待解决的困惑和悬念,都想立即学会而后快。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然后我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给学生讲了关于如何利用金字塔的投影测塔高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树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