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性格行为,在校门口常常能见到二三年级的孩子,父母或爷爷奶奶右手为孩子拿着书包,左手为孩子拿着吃食。看上去心里很是远离舒担。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吃自已的饭,流自忆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的相关内容。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他们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一个孩子顺利进入青年时期的前提,也对他们以后的成人化和社会化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大量的时间都是孩子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
孩子是家庭的宠儿,但孩子更是社会的未来,孩子未来必竟是孩子在社会中闯出来的,对孩子来说,自理能力是将来孩子独步天下的必备技能。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健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影响着孩子对困难的挑战能力,更会导致孩子不自信。
[图片0]
退缩和缺少勇气以及有胆有智的性格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孩子的自我能力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作为家长,就应该从小培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只有这样,当孩子走出家门求学或自我发展的时候才能够放心。孩子也能更好的照顾自已,更好的发挥自已的才能。
2怎么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如果事事包办代替就会压抑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不但他们什么也不会做而且什么也不愿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当然,由于孩子年龄小,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的协调性比较差,常常把要做的事情弄糟,给家长带来麻烦。
但孩子从不会到会总有个学习的过程,不能因为孩子一时不会而操之过急,代替孩子去做,甚至斥责孩子,应及时给他们以指导。帮助孩子把做事情和游戏区分开来。幼儿做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边做边玩,甚至常常忘记正在做的事情而索性玩起来。
玩是儿童的天性,因为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家长要注意耐心说服及时提醒,以逐步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自觉性。如果听之任之,或因此阻止孩子去活动、去做事,则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发展。
注意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反复。幼儿活动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易为其他一些有趣的事物吸引,因而做事常常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这时,家长应要求孩子坚持把事情做完,不可过分迁就。这不仅增强孩子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而且对于从小培养孩子“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都是有必要的。
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首先父母从进入小学开始就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在家里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搞搞房间卫生、自己动手洗洗衣服、帮父母洗菜等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的在增强,也为其健康成长作了一个好的铺垫。
父母可以经常让孩子多参加些学校或单位组织的兴趣活动,并且全程只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其活动项目,父母只观看而不帮忙,这样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来处理一些事情,他的独立生活处事能力也会进一步的提高。
父母可以经常在家里布置一些家庭任务让孩子去完成,比如让孩子去买报、捎口信、取快递等,在处理这些事务时,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并且慢慢会得到强化。
[图片1]
主动学习、主动管理情绪、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协调关系。四个主动都具备了就叫有主动生活的能力。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现在开始家长和孩子一块努力,几年之后一定见成效,十几年之后你的孩子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能够给自己找到立足之地。
4如何培养孩子主动生活能力
第一,家里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第二,家长要协调好孩子和老师的关系;第三,书桌要让孩子自己收拾,有自主的空间;第四,家长和孩子“说十分钟,坐十分钟”。“说十分钟”放在晚饭之后,先跟孩子说十分钟的话,问问孩子今天老师讲什么了,给孩子一个信息,我很关注你的学习。
“坐十分钟”,放在晚上睡觉之前,就让他静静坐下来,他愿意翻书可以,愿意画画可以,他什么都不干发呆最好,一会儿上床睡觉都踏实。主动管理情绪。什么是好的情绪呢?就是“乐观向上,心平气和”八个字。
有时候咱们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说这孩子脾气暴躁,可急了;或者说这孩子慢性子,慢慢腾腾的。但是扪心自问,多少都能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们在对孩子不满的时候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你有没有这个毛病,你先改了,孩子自然就改了。
主动学习、主动管理情绪、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协调关系。四个主动都具备了就叫有主动生活的能力。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现在开始家长和孩子一块努力,几年之后一定见成效,十几年之后你的孩子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能够给自己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