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不仅是锻炼孩子的自立自强,更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打理,还何谈成材立业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么办的相关内容。
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要教导孩子独立自主,不能事事依赖父母。教育孩子明确目标以及任务。 多让孩子自己动手。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等。避免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平时很多孩子有办事磨磨蹭蹭的坏习惯.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很差。爸爸妈妈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让其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父母应该言传身教,由于孩子判断的能力不足,有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所以,要为孩子父母经常在孩子身边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应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图片0]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有些父母喜欢决定孩子在学校的种种事情。长此以往,孩子处处靠爸爸妈妈的保护进行选择,靠父母的力量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这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
2孩子自理能力差怎么办
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就应该从“小事”上。小孩子正在读书,所接触到的都是些扫地洗碗的小事,有时候看上去很杂乱,但是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更多的家长在心底的私下有不正确的认为,认为孩子小,是好好读书的黄金时间,除了读书,啥也不让孩子去做,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书读的好,孩子以后出自成了,自已还干啥,啥也不用干了,这些琐事,孩子是不用做的。只要学习好,啥都有了。
孩子的一生并不是只要学习好啥都有了的问题,爱因斯坦也要扫地吃饭,爱迪生也要吃饭卖报为生存的。伟人的自理能力更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自已都照顾不好,却想着孩子要学习好,是做大事的人才,小事妈妈包了。这是一条“美好设想坏结果的”羊肠小道。只有让孩子做他该做的事,动他该动的手,才是孩子通向未来康庄大道的条件。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自已照顾自已的能力,现在是网络遍地开花的时代,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故事,儿歌等来培养孩子服务自已的能力,只有先会为自已服务,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从小开始就引导孩子洗手、剪指甲、洗碗、洗祙子。这些事情孩子在婴儿期都是喜欢去做的,而是家长给孩子断送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小,最主要的是认为孩子洗不净,还有怕孩子会把碗摔烂。
3怎么提高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
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爸爸妈妈的督促、管理。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爸爸妈妈切不可包办代替。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
[图片1]
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爸爸妈妈尽量不要替孩子做。如果爸爸妈妈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从等不良品质。爸爸妈妈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这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4怎么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训练宝宝学习自己吃饭,从勺子到筷子。很多4-2-1结构的家庭常常会出现一个现象——追着宝宝喂饭。家长就怕孩子吃不饱,然后导致营养不良、长不好。其实追着宝宝喂饭有很多弊端,比如跑跳中进食对肠胃不好、容易出危险,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养成等。
让孩子自己吃饭,越早越好,可以先从用勺子开始。如果家长实在怕自己忍不住,就给孩子先单独设一个小餐桌,眼不见为净,也方便饭后清理。当孩子会用勺子后,你可以和孩子做“看谁吃的快”、“看谁吃的干净”类型的比赛。当孩子会用勺子后,你可以给他准备训练型的筷子,让他练习用筷子吃饭。
让宝宝学会穿衣服和鞋子前要先让宝宝学会自己脱衣服和鞋子。为什么不是直接学习穿衣服和鞋子呢?首先,脱衣服和鞋子比穿衣服和鞋子简单。其次,脱衣服和鞋子是让宝宝熟悉衣服、鞋子的构造,为穿衣服和鞋子做准备。最后,脱衣服和鞋子学会了,逆流程的穿衣服和鞋子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