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指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成效,进而充实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学习的数学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增强理解
教必须服从于学,要为学而教;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教法是不完善和不科学的;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教法是失去针对性从而减弱其实效性的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设计教法才是全面、科学的,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指导思想进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就是要给学生”授以学法“。教师必须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也应变为既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又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和运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向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图片0]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新授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先出示下面两道分数应用题:(1)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3/5,倒出几千克?(2)一桶油倒出3/5,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60%,倒出几千克?例4:一桶油倒出60%,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因为例3和例4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小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一、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1、提倡发现法学习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发现学习不是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
如学生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计算老师列举的数9、12、63、510、123、1113等都能被3整除,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也能列举出很多能被3整除的数,并归纳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这个发现,对他们自己就是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这肯定是一种创新,如果此时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会大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得到成功感和愉快感,提高学习兴趣。
2、促学法内化为能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法后,当他面临新的学习情景时,不仅能使用自己所学过的方法,而且能依据新的情景加以调整和改变,实现学法的迁移,使学法内化为学习的能力。
如学生在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用的割补的思想后,在日后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就会自觉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图片1]
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1、辨证分析,综合归纳,以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议、多辨,让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启迪,运用已有知识旁征博引,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不断开拓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我在“圆的面积练习课”中让学生解答一块蔬菜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2米。它的喷灌面积最大有多少平方米?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交流。
生1:这12米,实际是圆的半径,所以喷灌面积有平方米。
生2:这道题答案不是惟一的,因为题中没有交待清楚喷灌装置装在菜地的什么地位置,如菜地是一个长方形,喷灌装置装在长方形的角上,喷灌面积只有1/4圆;如果喷灌装置在长方形草地的一条边上,喷灌面积只有1/2圆或小于是1/2圆;如果喷灌装置装在靠近一边上,喷灌面积则有可能大于1/2圆而小于一个圆……,所以说本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生3:题中并没有说这块地是长方形,如果是任意图形,这题的答案比生2所说的会更加复杂。
生4:题目中已说明“最大”。那么应排除各种因素,往最好的方向去思考,因此本题的答案应是平方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阐述自己探索的成果,展示思维的过程,通过议辨促进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建立这样的议辨活动场,以问题自主探索为基础,使其有内容可辨,在经常的议辨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3兴趣在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
1.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以便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和体现。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渲染数学教学气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让学生根据投影仪投出的问题看书,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的问题答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把透明胶片分发到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胶片上,然后教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与教师一道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分组讨论,组内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胶片上,再投影出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别人的问题中启迪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的精神,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的主体作用。